[发明专利]一种从废旧线路板上直接电解铜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0897.4 | 申请日: | 2014-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189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武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奇谋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1/12 | 分类号: | C25C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颂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8 | 代理人: | 何葆芳 |
地址: | 2016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旧 线路板 直接 电解铜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废旧线路板上直接电解铜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是将废旧线路板放入到电解槽中,将不溶阳极的一端与电解电源的正极相连,另一端与废旧线路板的铜箔面直接接触,然后通上电源,使废旧线路板上的铜被电解到阴极上;所述不溶阳极是具有导电功能但不能被电解的材料。所述装置包括电解槽、阴极、电解电源和用于输送废旧线路板的输送带,所述不溶阳极设在废旧线路板的上方,且其一端与电解电源的正极相连,其另一端与废旧线路板的铜箔面直接接触。本发明解决了废旧线路板上的铜不能直接电解的难题,具有环保、成本低、效率高及装置结构和操作工艺简单等显著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旧线路板回收利用技术,具体说,是涉及一种从废旧线路板上直接电解铜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废旧家电的量也越来越大,在废旧家电的拆解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旧线路板。在废旧线路板上含有大量的金属铜,如何有效地回收铜?现在主要是采用先将废旧线路板粉碎再风选分离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工序复杂、成本高、回收率低,并且得到的是铜粉,而铜粉不能直接利用,还需要进行熔化、电解才能使用,在铜粉熔化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污染环境!现在虽然也一些发明在解决这一难题,如中国专利局于2013.11.20公开的专利申请号CN201310292820发明名称《一种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稀贵金属的再生方法及工艺》的发明公开了一种方法,该方法采用粉碎至40~200目,用有机溶剂溶解粘结剂,再用高压静电方法分离金属和非金属,然后用硫酸、王水浸出贵金属,用液膜分步萃取银、金、铂、钯、铑,最后进行纯化处理,最终得到铜。但该发明整个回收过程工艺复杂,步骤多,并且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品,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因此,现在急需一种环保节能、工艺简单、回收成本低的从废旧线路板回收铜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节省成本、环保及操作简单的从废旧线路板上直接电解铜的方法及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从废旧线路板上直接电解铜的方法,包括废旧线路板、电解槽、阴极、电解电源,所述方法是将废旧线路板放入到电解槽中,将不溶阳极的一端与电解电源的正极相连,另一端与废旧线路板的铜箔面直接接触,然后通上电源,使废旧线路板上的铜被电解到阴极上;所述不溶阳极是具有导电功能但不能被电解的材料。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不溶阳极为钛金属或/和钛合金。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不溶阳极与废旧线路板的铜箔面为静止接触方式或/和移动接触方式。
作为优选方案,与废旧线路板的铜箔面相接触的不溶阳极面上设有凸点或/和凸面。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与废旧线路板的铜箔面相接触的不溶阳极面为毛刷状、筛网状、针刺状中的至少一种。
一种实现本发明上述方法的装置,包括电解槽、阴极、电解电源和用于输送废旧线路板的输送带,所述不溶阳极设在废旧线路板的上方,且其一端与电解电源的正极相连,其另一端与废旧线路板的铜箔面直接接触。
作为优选方案,在不溶阳极与阴极之间设有绝缘隔离网。
现在废旧线路板上的铜为什么不能直接电解?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废旧线路板上的铜不是完整的铜箔,原来完整的铜箔通过刻蚀后,彼此之间并不相连,从而彼此之间不能导电。而本发明通过不溶阳极的连通,将原来不能导电的铜与不溶阳极相连,不溶阳极与电解电源正极相连,从而解决了废旧线路板上的铜不能直接电解的难题。
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环保:在铜的回收过程中无废水、废气、废渣产生;
2、成本低:由于是直接电解,减少了其中粉碎、铜粉熔化成阳极等过程,成本只有现有技术的三分之一;
3、装置结构和操作工艺简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奇谋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奇谋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08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