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视觉三维测量组合编解码的容错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47154.3 | 申请日: | 2014-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31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发明(设计)人: | 于晓洋;吴海滨;于双;孟晓亮;王北一;孙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25 | 分类号: | G01B11/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视觉 三维 测量 组合 解码 容错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觉三维测量领域,尤其涉及该领域中的组合编解码方法及其容错方法。
(二)背景技术
视觉三维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光法和双目法两类,两类方法通过编解码过程划分测量空间,目的是提高测量效率(速度)同时保证测量准确度。
编解码方法主要包括空间编解码法和时间编解码法,其中前者测量效率较高,后者测量准确度较高。
时间编解码法主要分为数字码、模拟码、组合码三类。
数字码将测量空间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个数字码值,因此数字码分辨率较低、抗干扰能力强。代表性的数字码有二进制码、多进制码、格雷码、RGB码等。
模拟码理论上可实现测量空间的连续划分,测量空间中的每个点对应一个模拟码值,因此模拟码分辨率高,但抗干扰能力弱。代表性的模拟码有相移法、强度比法、颜色比法等。
组合码将数字码与模拟码结合,首先利用数字码将测量空间划分为若干区域,然后在每个区域内利用模拟码进行连续划分。这样,既避免了模拟码跨度过大导致的抗干扰能力弱,又实现了测量空间的连续划分。组合编解码的具体过程为,利用投射器依时序向测量空间投射数字码和模拟码,利用摄像机拍摄相应的多幅图像。以测量空间中某点为例,根据该点的图像信息,确定该点的数字码值k即可确定其所在的区域k;确定该点的模拟码值即可确定其在区域k内的具体位置;最后,利用组合码值即可确定该点在测量空间中的位置,式中为数字码周期长度。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提出多种组合码,它们的基本特点为,编码时数字码周期长度和模拟码周期长度相等,且数字码起始点和模拟码起始点相同(即各个数字码周期边缘与模拟码周期边缘一一对齐);它们的不足之处在于,解码时,图像信息提取误差(灰度、颜色的判断误差)可能会导致数字码值k错误(在周期边缘附近尤为明显),从而导致组合码值错误,最终产生测量粗大误差(约为的整数倍),而由产生的误差远小于由k产生的误差。为了避免测量粗大误差,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周期边缘处的码值判别与修正规则,对于某些粗大误差点具有一定效果;但未系统地分析编解码方法与码值错误的关系,未建立该关系的数学模型,未在整个编码空间(对应整个测量空间)利用编解码方法消除粗大误差点,而这正是本发明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视觉三维测量组合编解码过程中,由图像信息提取误差带来组合码值错误,从而导致测量粗大误差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避免组合码值错误的容错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步骤一:
将编解码过程转换到归一化空间进行,归一化因子设为
式中tm为模拟码周期的物理长度;ts为数字码周期的物理长度。
则归一化空间中的模拟码周期长度,数字码周期长度。
步骤二:
编码时,设定;设定模拟码起始点Om相对于数字码起始点Os滞后。如图1所示为部分编码,图中横轴为组合码值,反映被测点在编码空间中的位置;纵轴表示模拟码值、数字码值;o为组合编码的起始点;图中粗实线表示数字码,粗虚线表示模拟码。
步骤三:
解码时,被测点所在的模拟码周期序数km(km=0, 1, 2, 3……n)根据被测点的数字码值ks和模拟码值由式(1)求得,式中fix为向下取整函数。
(1)
组合码值由式(2)求得
(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
1. 在整个编码空间内,修正了由数字码值错误带来的组合码值错误,从而避免了测量粗大误差;也即,避免了由图像信息提取误差带来的测量粗大误差。
2. 组合码值由式求得,避免了最易出错的数字码值ks对组合码值的影响。
3. 将编解码过程转换到归一化空间进行,归一化空间中的模拟码周期长度、数字码周期长度可设定为整数,便于计算;通过归一化因子将、映射为模拟码周期的物理长度tm、数字码周期的物理长度ts,改变可在测量空间中任意尺度编解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71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