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麻竹笋的丰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6404.7 | 申请日: | 2014-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86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23 |
发明(设计)人: | 帅世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欣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C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周维锋 |
地址: | 40080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竹笋 丰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作物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麻竹的增产方法。
背景技术
麻竹又称甜竹、大头竹,是丛生竹中的一种,也是我国南方栽培最广的竹种,具有笋味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其加工产品主要有水煮笋、调味笋和发酵笋干等。
麻竹生长要求土壤疏松、深厚、肥沃、湿润和排水良好。麻竹的现有栽培技术主要分为整地、栽培、松土除草、施肥和采笋等几个步骤,麻竹的现有栽培技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施肥方法不合理,竹苗种植后施肥时间、种类以及施肥量的确定是影响麻竹产量的主要因素,然而现有技术中施肥方法的不合理导致麻竹的产量难以提升;
2、松土除草难度大,现有技术中松土除草的要求是头两年每年要进行3-4次,第三年以后全面松土除草要进行2次,然而在麻竹的大面积种植过程中,尤其是在山地丘陵地区,采用人力松土很难完成,而竹鞭在地下的生长错综复杂,也不可能采用机器化进行翻土作业,因此,规模化麻竹种植无法通过频繁的松土除草来提高产量。
3、缺少合理的麻竹间伐技术,不能通过合理间伐来实现麻竹高产。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人探索出一种能够在降低劳动强度的情况下实现麻竹丰产的栽培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麻竹笋的丰产方法,为规模化生产麻竹,从根本上解决麻竹笋产量低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麻竹笋的丰产方法,所述丰产方法包括施肥方法,所述施肥方法包括如下进行的步骤:
a)竹苗种下后,每年施肥3次,第一次在3月中下旬施基肥,所述基肥为粪肥和饼肥,所述基肥的具体施肥方法是:先把竹笋上面的土扒开暴晒3天后,再施基肥覆土;
b)第二次在6月中旬,竹笋刚出土时,以施速效化肥为主,所述速效化肥的具体施肥方法是:每丛竹林,施氮磷钾混合肥1-1.5kg,尿素、硫酸铵各0.5-1kg,所述每丛竹林是由生长在同一根母竹所生竹鞭上的多根竹子组成;
c)第三次在8月竹笋盛产期再施一次速效化肥,所述施肥方法与施肥量与第二次相同。
进一步,所述麻竹笋的丰产方法还包括如下所述的间伐方法:
第一年在首批竹笋中,每丛竹林留养母竹2-3株,割掉余下竹笋;第二年在头年留的母竹上长出新笋,又各选留1-2株培育成新竹;第三、四、五年分别再次割笋,不保留母竹,并逐步砍伐老竹;第六年除割笋外,每丛竹林选留新母竹3-4株,并在冬季砍除3-4株老竹;第七年至第九年的间伐方式与第三年至第五年相同;第十年的间伐方式与第六年相同,并将第一年和第二年留下的母竹竹蔸挖出。
进一步,间伐时修去所保留母竹的下部竹枝,并将下部竹枝埋在竹笋附近的土中。
进一步,所述麻竹笋的丰产方法还包括松土方法,在每丛竹林边缘设置一条宽2-4米、深20-30厘米的翻地,并向所述翻地内加入膨润土。
进一步,所述翻地内土壤中膨润土含量占到10-20%。
进一步,步骤b施肥后第4-6天,为竹笋施加脱落酸抑制剂ABAI,以降低ABA(脱落酸)/GA(赤霉素)比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麻竹笋的丰产方法合理规划了施肥时间和施肥种类,另外,先把竹笋上面的土扒开暴晒3天后再施基肥覆土的施肥方式可极大地增加竹笋的产量。
2)本发明的麻竹笋的丰产方法提供了一种特殊的间伐方法,采用该间伐方法不但能够增加麻竹的产量,而且可使麻竹笋的生产能够可持续性发展。
3)通过将修掉的下部竹枝埋在竹笋附近的土中,可使竹笋附近的土层蓬松,进而促进竹鞭根的生长。
4)通过在每丛竹林边缘设置一条宽2-4米、深20厘米的翻地,并向所述翻地内加入膨润土可诱发竹鞭根沿翻地生长,翻地由于加入了膨润土不但能够使得翻地内土壤更加蓬松,而且具有保湿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麻竹笋的丰产方法
一种麻竹笋的丰产方法,所述丰产方法包括施肥方法和间伐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欣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欣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64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