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校车上的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9779.0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7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孙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建林 |
主分类号: | B62D27/00 | 分类号: | B62D27/00;B62D31/00;B60R1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4417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校车 车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校车上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校车是用于运送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工具。中国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在《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指出,要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校车优先通行权,加强校车监管,保障校车安全;并规定校车须安装卫星定位和限速装置。可见,校车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
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吸能结构一般是通过悬架系统来实现的,还有些汽车在车头部位设置有吸能缓冲结构,即在汽车发生撞击时车头处的若干个铆钉被切断,从而吸收撞击时的能量,对于车身,至今还没有其他有效的吸能结构,用以二次吸收撞击时车身的惯性动能,然而,随着2013年多起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校车安全问题的解决显得格外紧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校车上的车身结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车身结构的设计,更好的保障内车厢内的学生的安全。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校车上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外车厢和一内车厢,所述外车厢与内车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外车厢具有一底板,所述内车厢的底部通过一个支撑结构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 所述外车厢的前端设置有一吸能盒,所述吸能盒与外车厢之间通过若干根导柱相连,所述吸能盒能够与所述导柱相对外车厢运动,所述吸能盒与外车厢之间具有间隙。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本校车采用内车厢和外车厢的结构,内车厢能够相对外车厢沿汽车前进或后退的方向运动,当校车的车身速发生变化时,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校车发生撞击时对内车厢内学生的伤害,提高校车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一种校车上的车身结构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根固定设置在底板上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滑板,所述内车厢的底部开设有与支撑柱一一对应的滑槽,所述滑槽沿汽车前后方向分布,所述滑板插设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滑板的上下两端面均开始有凹槽一,所述滑槽上开设有与所述凹槽一对应的凹槽二,所述凹槽一和凹槽二之间设置有滚珠。外车厢的底板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滑板,滑板与内车厢之间设置凹槽一、凹槽二和滚珠,凹槽一和凹槽二对滚珠进行限位,同时保证滑板能够相对内车厢运动,从而使内车厢在校车的车身发生变化时能够相对外车厢进行运动,缓和冲击。
在上述的一种校车上的车身结构中,所述内车厢上开设有车门一,所述外车厢上开设有与车门一对应的车门二,所述内车厢上与车门一对应的门框和外车厢上与车门二对应的门框之间通过橡胶片相连。学生上下车采用专门的车门一和车门二,该车门一和车门二之间通过软质的橡胶片相连,消除车门一对应的门框与车门二对应的门框之间的间隙,内车厢和外车厢上的车窗也可采用相同方式消除两者之间的间隙。
在上述的一种校车上的车身结构中,所述内车厢和外车厢之间具有驾驶舱,所述外车厢上设置有连通外界与驾驶舱之间的车门三。内车厢在消除运行过程中相对外车厢有一定幅度的运动,为了不影响驾驶员的操作,驾驶舱设置在内车厢和外车厢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校车采用内车厢和外车厢的结构,内车厢能够相对外车厢沿汽车前进或后退的方向运动,当校车的车身速发生变化时,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校车发生撞击时对内车厢内学生的伤害,提高校车的安全性。
2、外车厢的底板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滑板,滑板与内车厢之间设置凹槽一、凹槽二和滚珠,凹槽一和凹槽二对滚珠进行限位,同时保证滑板能够相对内车厢运动,从而使内车厢在校车的车身发生变化时能够相对外车厢进行运动,缓和冲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校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校车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校车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5是本校车中液压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局部B的放大图。
图7是图5中局部C的放大图。
图8是本校车中支撑结构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建林,未经孙建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97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