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重介质储层的注气立体井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20502.0 | 申请日: | 2013-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630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司勇;龚姚进;武毅;许宁;梁飞;于天忠;盛聪;张新培;陈忠;张晓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30 | 分类号: | E21B4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401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重 介质 立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开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重介质储层的注气立体井网结构,其适用于厚层块状裂缝性油藏开发。
背景技术
双重孔隙介质储层又称裂缝孔隙介质储层,是指岩石既有孔隙又有裂缝的储层,孔隙介质为主要的原油储集空间,裂缝为油流通道。双重介质与单纯介质的主要区别就是基质向裂缝供液,再由裂缝流向井底。由于裂缝渗透率远大于基质渗透率,因此如何提高基质原油采出程度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关键。
天然能量开采是指利用油藏本身具有的驱动能量开发。除刚性水压驱动外,其他类型驱动能量较弱,开发效果不好,最终采收率较低。
人工注水是指向油层中注水,以增加其驱油能量。人工注水是延长油田稳产期,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常见双重介质储层厚度均不大于800m,多采用直井井网、注水方式进行开发。近几年开发的双重介质储层,通过水平井面积井网的规模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水驱采收率在21%左右。
而对于裂缝较为发育且油层厚度大于800m巨厚块状双重介质油藏,采用传统的面积井网部署注水开发,往往出现水窜较严重、储量动用程度低、采收率低的现象。
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包括多口分层布置的水平井,多口水平井被设置在块状或厚层状油藏中,每层水平面中有多排水平井,而且相邻排中的各井平面平行交错布置,每口水平井筒斜交钻遇裂缝,从而构成水平井平面平错,纵向叠加的立体井网结构。
目前已建成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的油藏仍依靠天然能量开发,因能量补充不足,油井递减加快,底水锥进严重,采油速度下降快,制约了油藏的高效开发。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厚层双重介质油藏面临的开发难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重介质储层的注气立体井网结构,其适用于厚层块状裂缝性油藏开发。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重介质储层的注气立体井网结构,该注气立体井网结构包括多口呈上下叠置关系设置的多层水平井,第一层水平井为注气水平井,第二层水平井及第二层以下的水平井为生产井。
其中,同一水平面的水平井之间平面井距为300m,且水平井水平段长度800m,同层相邻两排水平井错开部署。
优选地,第一层注气水平井与第二层水平井之间井距为500m。
优选地,第二层水平井及第二层以下的水平井中,相邻两层水平井垂向距离为200m。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建立了平面交错、纵向多层水平井叠置的立体井网,水平井单井控制储量大,节约了钻井投资,单井产量高,采油速度块,可实现整体开发;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地下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同层水平井平面位置图;
图2为相邻两层水平井平面叠加图;
图3为水平井顶部注气多层立体井网模式图;
图4为水平井顶部注气多层立体井网剖面图;
图5为厚层裂缝性油藏不同开发方式采出程度对比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双重介质储层的注气立体井网结构,仅仅作为示例来说明,不应当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仅仅限制至双重介质储层的注气立体井网结构具体结构或部件的具体参数。
在本实用新型中,提出了一种双重介质储层的注气立体井网结构,该井网结构为顶部注烃气立体井网结构,该井网结构适用于厚层块状双重介质油藏,该技术与传统直井注气开发提高采收率井网有明显区别。
对于厚层油藏,如采用传统的直井面积井网,因直井生产井段短,需采取逐层上返的开发方式。即布置直井面积井网,先开采油藏底部,采用自下而上逐层开发的方式,采油速度低,开发周期长。而本实用新型建立了平面交错、纵向多层水平井叠置的立体井网,水平井单井控制储量大,节约了钻井投资,单井产量高,采油速度块,可实现整体开发。
对于双重介质油藏,尤其是孔隙介质为主要原油储集空间的油藏,如采用传统的人工注水开发,因孔隙介质与裂缝介质渗透率差异大,注入水主要沿裂缝方向流动,孔隙介质原油动用程度低。而本实用新型采用注烃气开发,可大大提高孔隙介质的原油采出程度。
在水平井立体井网顶部增加水平注气井。通过顶部水平井注气,设定500m避气距离,可最大程度减缓油井气窜,提高气驱波及体积。通过合理的注采配比及调控,预计采收率可达到38%左右,较衰竭开发和注水开发大大提高了油藏开发效果,适合双重介质油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205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