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食用速溶调味包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47818.1 | 申请日: | 2013-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36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黄有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有能 |
主分类号: | B65D85/808 | 分类号: | B65D85/808;B65D65/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320 重庆市巴***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食用 速溶 调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包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速溶调味包,尤其适用于目前的即泡即食类方便食品的调味包或蔬菜包。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即泡即食类方便食品如方便面、方便粉丝等都会有至少一个的调味包,用于对食品的味道自助调节,以期得到美味可口的食品。然而,对于目前采用塑料制作的调味包装,长期食用对人体有害,不卫生,不宜降解,不环保;另外就是在打开调味包的时候不方便,即使目前的类似调味包都设置有锯齿形状,用来方便人们撕拉,但对于老弱病残来说,还是存在许多不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食用速溶调味包,安全可靠,不用打开调味包的情况下,直接用开水浸泡即可溶化,食用,快捷,环保又卫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食用速溶调味包,包括可食且遇热水速溶的袋包状或胶囊状结构的调味包本体,所述调味包本体包括由糯米层或粘玉米层分别与明胶层组合而成的层状结构,该层状结构经直接密封设置成所述袋包状、或经可拆卸密封设置成所述胶囊状,其中,所述糯米层或粘玉米层处于与调味剂相触的内层。
进一步的,所述袋包状的调味包本体的两开口端分别设密封。
所述胶囊状的调味包本体包括囊体及套设于该囊体开口端部的囊盖,且在所述囊体、囊盖之间的连接部设置有密封环密封。
所述所述囊体与囊盖之间螺纹连接,所述密封环设于其螺纹间隙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可食用的糯米层或粘玉米层及医用明胶用作调味剂的包装,安全可靠,且成本低,使用材料利于寻找及购买;使用时,不用打开包装的情况下,直接用开水浸泡,即可溶化,快捷,环保又卫生,且在食用时,还具有糯米或玉米的糯香味;另外,因不用打开包装,就减少了在包 装袋上加工锯齿或撕口等易撕口的工艺环节,提高了生产效果,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袋包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胶囊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层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如图1-3所示的食用速溶调味包包括包括可食且遇热水速溶的袋包状或胶囊状结构的调味包本体1,所述调味包本体1包括由糯米层6或粘玉米层分别与明胶层7组合而成的层状结构,该层状结构经直接密封设置成所述袋包状、或经可拆卸密封设置成所述胶囊状,其中,所述糯米层6或粘玉米层处于与调味剂相触的内层。
本实用新型采用可食用的糯米层6或粘玉米层等粘性可形成层状的结构,并结合明胶层7组合而成调味包本体1,对于糯米层6或粘玉米层,明胶层7均遇热水速溶,且可食,使得其制成的调味包本体1在使用时,不需撕开,直接用热水浸泡后,溶化,其内的调味剂散开进行调味,快捷,环保又卫生。在生产过程中,可采用其它类似的可食,遇水速溶的材料来取代糯米层6或粘玉米层,明胶层7,比如具有粘性的小黄米,大黄米等。
所述袋包状的调味包本体1的两开口端分别设密封2,如图2,对于密封2可采用压制工艺成型,或由其它可食,遇水速溶的材质进行密封设置。
所述胶囊状的调味包本体1包括囊体5及套设于该囊体5开口端部的囊盖3,且在所述囊体5、囊盖3之间的连接部设置有密封环4密封。以保证在未食用前,调味剂与主食不串味,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当然还可以将所述所述囊体5与囊盖3之间螺纹连接,所述密封环4设于其螺纹间隙上。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有能,未经黄有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478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田回注用采出水处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膜技术的离子型稀土矿提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