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晶闸管分压特性优化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8046.6 | 申请日: | 2013-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43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王秀环;张堃;李跃;周军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26 | 分类号: | G01R3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2211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晶闸管 特性 优化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晶闸管分压特性优化电路。
背景技术
晶闸管是广泛应用于直流换流阀的电力电子器件,其易于串联使用的优点和高可靠性、低成本的优势,使之成为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对于基于晶闸管器件的直流换流阀的试验方法,目前主要采用合成试验方法,其原理见附图1所示,主要考核晶闸管在运行及关断过程中所承受的电、热、di/dt、du/dt等特性。图中V21阀与V22阀反并联组成辅助阀,其结构图见附图2。Vt阀为试品阀,其结构图见附图3所示。在合成试验回路设计初期,由于直流换流阀产品单一,辅助阀中晶闸管与试品阀中晶闸管为同种类型,在试验过程中辅助阀开通与关断性能良好,且分压效果良好。随着晶闸管电压等级和容量的不断提高,晶闸管换流阀的种类也日益繁多,目前将电压等级及容量高于辅助阀中晶闸管类型的试品阀置于试验中,试品阀和试验回路相关设备的电流电压应力均有一些变化。
如在直流换流阀运行试验过程中,当辅助阀与试品阀同时导通时,电容C与电感L1谐振,电容C上电压反向,此时,关断辅助阀和试品阀,辅助阀和试品阀共同承担电容C上的反向电压,但由于辅助阀和试品阀上晶闸管类型不同,其反向恢复期间的恢复电荷、恢复时间均不同,造成两者并不是按照阻尼电容(附图2与图3中的Cd)比例分压,因为试品阀中晶闸管反向恢复电荷大于辅助阀反向恢复电荷,实际关断后,试品两端反向电压几乎没有,导致试验存在风险,合成试验装置已经无法满足各种直流换流阀运行试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晶闸管分压特性优化电路,在辅助阀两端并联电容器,采用增大辅助阀的阻尼电容,增加直流换流阀运行试验过程中试品阀的反向分压,可以提高合成试验装置的产品适应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方案:
提供一种晶闸管分压特性优化电路,所述电路包括辅助阀V2和电容器CZ,所述电容器CZ与所述辅助阀V2并联。
所述辅助阀V2包括V21阀和V22阀;所述V21阀和V22阀反并联。
所述V21阀包括晶闸管V21、静态均压电阻Rdc1、动态均压电容Cd1和动态均压电阻Rd1;其中动态均压电容Cd1和动态均压电阻Rd1串联组成Cd1-Rd1支路,所述Cd1-Rd1支路和静态均压电阻Rdc1分别与晶闸管V21并联。
所述V22阀包括晶闸管V22、静态均压电阻Rdc2、动态均压电容Cd2和动态均压电阻Rd2;其中动态均压电容Cd2和动态均压电阻Rd2串联组成Cd2-Rd2支路,所述Cd2-Rd2支路和静态均压电阻Rdc2分别与晶闸管V22并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辅助阀V2两端并联电容器CZ,采用增大辅助阀的阻尼电容,增加直流换流阀运行试验过程中试品阀的反向分压,可以提高合成试验装置的产品适应性。且利用较少成本较易的扩大合成试验装置检测直流换流阀产品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晶闸管器件的直流换流阀的合成试验结构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辅助阀的组成结构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试品阀的组成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晶闸管分压特性优化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4,提供一种晶闸管分压特性优化电路,所述电路包括辅助阀V2和电容器CZ,所述电容器CZ与所述辅助阀V2并联。
所述辅助阀V2包括V21阀和V22阀;所述V21阀和V22阀反并联。
所述V21阀包括晶闸管V21、静态均压电阻Rdc1、动态均压电容Cd1和动态均压电阻Rd1;其中动态均压电容Cd1和动态均压电阻Rd1串联组成Cd1-Rd1支路,所述Cd1-Rd1支路和静态均压电阻Rdc1分别与晶闸管V21并联。
所述V22阀包括晶闸管V22、静态均压电阻Rdc2、动态均压电容Cd2和动态均压电阻Rd2;其中动态均压电容Cd2和动态均压电阻Rd2串联组成Cd2-Rd2支路,所述Cd2-Rd2支路和静态均压电阻Rdc2分别与晶闸管V22并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80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