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杂成型梳齿刀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3353.1 | 申请日: | 2013-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4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杨军;陈云;谢华锟;田良;杜齐明;李发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27/04 | 分类号: | B23B27/04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冯忠亮 |
地址: | 6105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杂 成型 梳齿 刀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复杂成形梳齿刀具刃口强化带结构有关。
背景技术:
刃口强化即对具有尖锐刃口的刀具切削刃进行钝化处理,使切削刃刃口具有弧形刃形或其它形式的结构。实践证明,刀具刃口经过强化处理,切削刃崩刃现象减小,刀具性能大幅提高。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开发出应用于不同场合下的刃口强化带结构,极大的提高了刀具的切削性能。同时也开发出砂钝、毛刷、抛光等多种切削刃强化处理工艺方法。
但是,科研技术人员并没有对复杂成型梳齿刀具及其它曲线刃复杂刃形刀具的刃口强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到复杂成型梳齿刀具,其刃口强化带被简单设计成固定尺寸的弧形刃形结构型式---即精切齿与粗切齿各区段刃口强化带圆角半径R=0.05±0.01mm,具有相同的R值,粗切齿刃口崩损概率较高,加工工件的表面光洁度较差,刀具寿命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粗切齿刃口崩损概率低,加工工件的表面光洁度高,刀具寿命长的复杂成形梳齿刀具。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复杂成形梳齿刀具,有至少一个粗切齿和一个精切齿,粗切齿用于切除大部分的加工余量,精切齿最终形成工件表面形状,粗切齿和精切齿为梯形,梯形有两内角和两外角,粗切齿和精切齿刃的两内角和两外角均为弧形刃,所有弧形刃和直刃刃口结构均为圆角,精切齿第一内角4的圆心角变量α1,0≦α1≦89°,对应的第一弧形刃圆角半径为F1(α1),F1(α1)=0.02+0.03÷89×α1,第二内角6的圆心角变量为α2,0≦α2≦78°,对应的第二弧形刃圆角半径为F2(α2),F2(α2)=0.05-0.01÷78×α2,第一外角8的圆心角变量为α3,0≦α3≦78°,对应的第三弧形刃圆角半径为F3(α3),F3(α3)=0.04+0.02÷78×α3,第二外角2对应的第四弧形刃圆角半径为0.02±0.01mm,精切齿刃的第一直刃(1)的圆角半径为0.02±0.01mm,第二直刃3的圆角半径为0.02±0.01mm,第三直刃(5)的圆角半径为0.05±0.01mm,第四直刃7的圆角半径为0.04±0.01mm,第五直刃(9)的圆角半径为粗切齿的所有弧形刃和直刃的圆角半径均为0.06±0.015mm。
本发明针对复杂成形梳齿刀具在成形加工中的不同作用,将其分为粗切齿与精切齿。对于粗切齿而言,其90%以上的切削刃法向切削层厚度大于0.1mm或不参与切削,粗切齿刃口圆角半径设计为0.06±0.015mm。对于精切齿而言,其决定了工件的最终尺寸参数及表面质量,因此梳齿刀具精切齿刃口完整性保持能力必须很强。基于此,必须对精切齿刃口强化带尺寸(刃口强化带尺寸定义为刃口的圆角半径)进行精心设计,使得刃口强度较好且保证各区段切削刃皆具有较好的剪切性能。本发明针对复杂成形梳齿刀具,分析了精切齿各区段切削刃法向切削层厚度随刃形变化的趋势,设计了“变尺度的刃口强化带新型结构”。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相对于传统刃口强化带结构的复杂成形梳齿刀具,本发明的粗切齿强度明显提高,抗崩损能力提高,相同条件下刃口崩损概率降低10%左右。
2、相对于传统刃口强化带结构的复杂成形梳齿刀具,本发明的精切齿各区段切削刃具有变尺度的刃口强化带设计,直刃3,直刃7刃口强化带尺寸明显减小,直刃3切削刃切深抗力减小30~40%;切削力合力减小6~10%左右,提高了表面光洁度。
3、对于复杂成形梳齿刀具,直刃3磨损导致刀具整体失效,直刃3失效占整体失效比例的70%以上,相对传统强化带结构的复杂成形梳齿刀具,本发明的直刃3寿命明显提高,刀具整体性能提高20%左右。
附图说明:
图1为复杂成形梳齿刀具外形图;
图2为复杂成形梳齿刀具的K向视图;
图3为为图2复杂成形梳齿刀具各段切削刃刃口剖面图;
图4为复杂成形梳齿刀各区段切削刃刃口强化带变尺度设计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33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