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源再生回收技术设计方案在审
申请号: | 201310365210.6 | 申请日: | 2013-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9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鲍小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鲍小福 |
主分类号: | B63H1/28 | 分类号: | B63H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73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源 再生 回收 技术 设计方案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行器、船舶的设计及推进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上的船舶,大都是以核能、燃油为船舶提供动力能源,其燃油能源的消耗成本可占达船舶运行的成本一半以上,而且采用燃油能源的机器会有废气排放,对大气、海洋环境产生污染。目前,船舶的节能降耗大都是以提高螺旋桨的效率、主机的燃油效率和余热回收以及船舶的合理设计来提高船舶的节能降耗减排。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船舶的情况而提供一种能为船舶提供再生能源的回收技术,使船舶的航行减少对燃油的依赖,从而能节能降耗减少对大气、海洋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的再生能源回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个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设置有至少一个与船舶首尾同向的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首段内设置安装有螺旋桨,所述螺旋桨与导流筒之间设置有轴承支承活络,所述螺旋桨与导流筒之间设置有耐磨密封件/油封防漏油、防渗水,所述导流筒的尾段内设置有支承撑体,所述支承撑体的承座内设置安装有发电机,所述支承撑体内设置有电路线通孔。
所述的发电机由端盖紧固在支承撑体的承座内,所述的端盖与发电机的转轴之间设置有耐磨密封件/油封防水,所述端盖与支承撑体之间设置有橡胶密封件防渗漏。
所述发电机转轴的一端或两端都安装着叶轮/桨叶/螺旋桨,所述的叶轮/桨叶是轴向偏差角。轴向偏差角可以产生径向推力从而产生旋转力矩,而且,轴向偏差角可对轴向水流的阻力最小化。
为了发电机转轴两端(外端/尾端和里端/首端)的负载均衡性,所述发电机转轴的两端都设置安装有叶轮/桨叶/螺旋桨,为方便于装卸,作为优选,所述转轴的里端/首端的叶轮/桨叶与桨毂是可分别组合装卸的螺旋桨。
作为优选,所述的螺旋桨优先采用的是无转轴装置的套筒齿轮式螺旋桨或中空套筒转体式电动机(电动螺旋桨机)。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再生能源回收设计技术,于现有的船舶节能降耗减排大都是以提高螺旋桨的效率、主机的燃油效率和余热回收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由于在导流筒内采用水轮发电机组利用螺旋桨产生的轴向水流的能量来回收发电,使船舶在航行时,可为船舶提供再生能源电能,从而为船舶节能降耗。由于采用全电机操作,而可以取消传统的螺旋桨转轴和倒顺、减速齿轮箱装置,而使主机与螺旋桨彼此之间没有转轴机械硬接,可使机舱在设计上灵活、管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纵向剖视图。
图2、图3为本发明的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示例一: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船体设置有至少一个与船舶首尾同向的导流筒1,所述导流筒1的首段内设置安装有螺旋桨2,所述螺旋桨2与导流筒1之间设置有轴承3支承活络,所述螺旋桨2与导流筒1之间设置有耐磨密封件/油封4防漏油、防渗水,所述导流筒1的尾段内设置有支承撑体5,所述支承撑体5的承座内设置安装有发电机6,所述支承撑体5内设置有电路线通孔7通过导流筒1的壁体。
所述的发电机6由端盖8紧固在支承撑体5的承座内,作为优选,所述的端盖8与发电机6的转轴61之间设置有耐磨密封件/油封9防水,所述端盖8与支承撑体5之间设置有橡胶密封件防渗漏。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撑体的撑挡5为流水线形,撑挡5对螺旋桨产生的涡流能起整流作用。
所述发电机转轴61的轴端安装有叶轮/桨叶/螺旋桨,所述的叶轮/桨叶是轴向偏差角。轴向偏差角可以产生径向推力从而产生旋转力矩,而且,轴向偏差角可对轴向水流的阻力最小化。
为了发电机转轴两端(外端/尾端和里端/首端)的负载均衡性,所述发电机转轴61的两端都设置安装有叶轮/桨叶/螺旋桨,为方便于装卸,作为优选,所述转轴61的里端/首端的叶轮/桨叶与桨毂是可分别组合装卸的螺旋桨。
作为优选,所述的螺旋桨2采用的是无转轴装置的套筒齿轮式螺旋桨2或中空套筒转体式电动机(电动螺旋桨机)。
由于螺旋桨2工作时产生的是轴向推力,作为优选,所述的轴承3优先选择的是推力轴承。
作为优选,所述的轴承3优先选择的是滑套轴承,所述滑套轴承的一端设置有楔形面31及内壁上布置着轴向油槽32,滑套轴承的楔形面31与所述套筒齿轮式螺旋桨2的轮齿基圆座端面形成楔形空间、从而能形成楔形动力油压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鲍小福,未经鲍小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52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