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止推轴承及具有其的发动机增压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74295.7 | 申请日: | 2013-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8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陈超明;胡国强;董家枝;张振平;罗浩锋;叶双超;谢春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7/08 | 分类号: | F16C17/08;F02B3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丛芳 |
地址: | 537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具有 发动机 增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止推轴承及具有其的发动机增压器。
背景技术
止推轴承及具有其的发动机增压器通过增压器压缩空气,提高发动机的进气密度,从而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升功率。同时由于发动机的混合燃烧调节得到了改善,提高了燃烧效率,还可以起到节省燃油和降低排放的效果。
如图1所示,现有发动机增压器主要包括:废气驱动的涡轮机11、压缩新鲜空气的压气机12和中间起轴承支撑作用的轴承体13,止推轴承14穿设在位于轴承体13内的转子轴15上。
现有增压器仅使用一个止推轴承14,如图2和图3所示,其具有双面油楔面,即连接轴承体油道侧面141和朝压气机及压端密封环侧面142,连接轴承体油道侧面141和朝压气机及压端密封环侧面142分别具有开设在油楔面143上的双面油孔144,连接轴承体油道侧面141上还开设有弧形油道145,双面油孔144和弧形油道145及增压器轴承体上的油道相连,增压器工作时,润滑油经弧形油道145进入油楔面143对止推轴承进行润滑和冷却。
增压器止推轴承位于压气机端,靠近压气机端密封环146,在叶轮转轴工作时止推轴承两端油楔面需要润滑油润滑,止推轴承14的朝压气机及压端密封环侧面142与增压器回油挡板147紧贴,使得润滑油很容易在油楔面143的作用下流动到密封环146和环槽中,当压气机工作转速和压力低时,很容易发生窜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能够避免增压器窜油的止推轴承及具有其的发动机增压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止推轴承,其为单油楔面止推轴承,具体包括:
连接轴承体油道侧面,其内环间隔布设有油楔面和弧形油道,各个油楔面分别开设有单面油孔;
朝压气机及压端密封环侧面,其为光面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油楔面为三个,间隔布设在连接轴承体油道侧面内环。
上述技术方案中,各个油楔面上开设有单面油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各个油楔面的一端分别开设有一个单面油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增压器,包括:废气驱动的涡轮机、压缩新鲜空气的压气机和中间起轴承支撑作用的轴承体,上述止推轴承穿设在位于轴承体内的转子轴上,止推轴承和增压器回油挡板之间具有回油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轴承体内的转子轴上还穿设有另一个单油楔面止推轴承。
上述技术方案中,另一个上述止推轴承通过止推套穿设在转子轴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止推轴承结构简单合理,取消靠压气机端的油楔面及该油楔面的油孔,并在增压器止推轴承和回油挡板之间增加一个回油槽,以阻止油向密封环的流动并让油直接流入轴承体回油腔,能够避免具有该止推轴承的增压器窜油。另外,在轴承体和转子轴合适位置增加另一个单油楔面的止推轴承及其油道,起轴向定位作用,增加了转子轴的传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发动机增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止推轴承连接轴承体油道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止推轴承朝压气机及压端密封环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发动机增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止推轴承连接轴承体油道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止推轴承朝压气机及压端密封环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上”、“下”、“左”、“右”、“正面”和“反面”均以各图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这些用来限制方向的词语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代表对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的限制。
本发明的止推轴承结构简单合理,取消靠压气机端的油楔面及该油楔面的油孔,并在止推轴承和增压器回油挡板之间增加一个回油槽,以阻止油向密封环的流动并让油直接流入轴承体回油腔,能够避免增压器窜油;并在轴承体和转子轴合适位置(其中包括两叶轮之间的位置)增加另一个单油楔面的止推轴承及其油道,以增加转子轴的传动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42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