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剩余混凝土处理装置和用于剩余混凝土处理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67029.4 | 申请日: | 2013-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7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马克斯·F·舒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琳得科有限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B9/00 | 分类号: | B03B9/00;B03B9/06;B05B1/24;B08B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张春水;田军锋 |
地址: | 德国布克***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剩余 混凝土 处理 装置 用于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剩余混凝土处理装置以及一种用于剩余混凝土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例如在施工现场处理新鲜混凝土,通常通过混凝土运输车辆和/或混凝土输送车辆、例如搅拌运输车、搅拌运输车泵、车载混凝土泵或者移动式混凝土喷射机将新鲜混凝土运输至处理地点。在处理例如在预制构件厂中的新鲜混凝土时也通过固定的或者可移动的输送装置运输新鲜混凝土。
在运输时并且在处理新鲜混凝土时,通常在浇灌混凝土过程开始和结束时出现剩余量的混凝土、即所谓的剩余混凝土,所述剩余混凝土不能够用于符合规定的使用,而是需要被清除。在浇灌混凝土过程开始时,出现这种要清除的剩余量的混凝土,例如在开始时从混凝土泵中输出的混凝土量。首先输出的所述混凝土通常仍不具有对于在使用地点进行处理所需要的特性和组分,因为所述第一混凝土量必须首先经过设置用于从混凝土泵中输出的管道或者软管并且在此大多例如在内壁上沉积有膜,尤其是由水泥浆和水组成的膜,所述膜缺少作为组成部分的接下来排出的第一混凝土。此外,在浇灌混凝土过程结束时通常在混凝土运输车辆或者混凝土输送车辆或者混凝土泵中残留剩余量的混合的新鲜混凝土,所述新鲜混凝土不再被应用并且同样需要被清除。这种剩余混凝土例如具有0.5m3至1.5m3的体积。
新鲜混凝土由于其组成部分的特性和共同作用而具有所谓的凝固和硬化特性。凝固是新鲜混凝土从可流动的、可塑的状态过渡到由于水泥浆的水合形成的固态的状态。通过继续的水合而硬化的混凝土,也就是说所述混凝土达到特定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由于所述凝固和硬化特性,新鲜混凝土必须在时间上接近地从全部所使用的工具和整套装备以及从混凝土运输车辆、混凝土输送车辆或者泵管道中去除。当混凝土仍位于混凝土运输车辆、混凝土输送车辆或者泵管道中时,如果已经出现凝固,那么通常不再可以进行去除或者清除,并且持久地不再能够使用混凝土运输车辆或者混凝土输送车辆。因为从混凝土混合到出现凝固或者硬化仅存在特定的时间空档,所以在施工现场或者预制构件厂中符合固定地处理混凝土之后,仅留有有限的时间段来清除剩余混凝土。
因此实际上,通常将在浇灌混凝土过程开始和结束时出现的剩余混凝土量从混凝土运输车辆、混凝土输送车辆或者混凝土泵输出到环境中,例如输出到围绕施工现场的基坑的土层上。在剩余混凝土在那里凝固之后,所述剩余混凝土通常残留在土层中并且在封闭基坑时被填埋。这种清除剩余混凝土的方式一方面是不期望的并且另一方面不可以在多种施工现场或者预制构件厂中进行。因此,存在混凝土循环设备,所述混凝土循环设备用于将为了制造新鲜混凝土而混合的组成部分再次分开并且能够用于重新制造新鲜混凝土。这种设备例如建立在大型施工现场或者预制构件厂中。重要的是,为了输出新鲜混凝土,在新鲜混凝土凝固之前,能到达这种混凝土循环设备。
已知的混凝土循环设备根据混凝土生长的原理工作。为此,要再利用的剩余混凝土与大量的水在大的清洗滚筒中混合。在所述清洗滚筒中,经由搅拌机或者旋转的螺旋输送机输入能量,以便通过机械剪力实现在大量掺水的剩余混凝土中将水泥浆从集料中分离。在此,尤其需要添加大量的水并且保持水和剩余混凝土之间特定的量比例,以便避免凝固和硬化。从所述水-混凝土混合物中例如经由分级筛、倾斜固定的脱水螺旋输送机或者卸料螺旋输送机或者振动分离器将混凝土的不同的组成部分分开地进行分送并且优选再次用于制造新鲜混凝土。
这种混凝土循环设备例如从DE19738471A1或者DE29723981U1中已知。其中例如也描述:将设备部件构建为模块化的单元,使得整个设备的部件能够以可变的方式设置。还从GB2301543A中已知一种混凝土循环设备,其中剩余混凝土首先在水箱中大量掺水。接下来,将所述水-剩余混凝土混合物输出到振动筛上,以便在那里根据组成部分而进行分离,其中附加地在振动筛上能够进行进一步清洗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琳得科有限两合公司,未经琳得科有限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70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