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装置及其形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051706.6 | 申请日: | 2013-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5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李裕文;阮克铭;纪贺勋;林奉铭;许贤斌;唐传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及其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有关于触控技术,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触控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装置已经被大量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中,例如手机、个人数位助理(PDA)或掌上型个人电脑等。随着应用的需求,近年来已发展出一种薄型化设计的触控装置,由于此种薄型化触控装置具有轻薄的优点,逐渐受到使用者的青睐。
请参考第1图,为一薄型化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此薄型化触控装置由保护外盖10、遮蔽层20与触控元件30所组成,其中,遮蔽层20与触控元件30皆直接形成于保护外盖10的一侧,而保护外盖10的另一侧则供使用者触摸以输入讯息或操控电子产品。
上述的薄型化触控装置中,遮蔽层20是由低黏度(粘度约3-50cps)的遮光材料所形成,由第1图可看出遮蔽层20的表面是由一平整表面202与一突起表面204所构成的不平整表面。遮蔽层20之所以会有不平整的表面产生是因为低黏度遮蔽材料在一开始涂布时即会因表面张力的物理现象而在靠近保护外盖10的边缘形成不平整的突起表面,使得后续固化成型的遮蔽层20也不会具有一个平整的表面。
而遮蔽层20的不平整表面会影响后续触控元件30的形成品质,进而降低薄型化触控装置的产品良率。
发明内容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触控装置中分别形成具低黏度的第一遮蔽层及具高黏度的第二遮蔽层,让第二遮蔽层的高粘度特性在靠近保护盖板边缘的地方仍能维持平整的表面,以减少后续对形成触控元件的影响,进而提高触控装置的产品良率。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包括:一盖板,具有一可视区及一位于该可视区侧边的遮蔽区,该遮蔽区从该可视区往该盖板边缘的方向依序划分的区域包括一第一区域、一第二区域以及一第三区域;一第一遮蔽层,设置于该盖板的表面且位于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内,其中该第一遮蔽层具有一平整表面;一信号引线层,位于该第一区域内且设置于该第一遮蔽层的该平整表面上;以及
一第二遮蔽层,至少位于靠近该盖板边缘的该第三区域内,其中,该第二遮蔽层的粘度大于该第一遮蔽层的粘度。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一盖板,该盖板具有一可视区及一位于该可视区侧边的遮蔽区,该遮蔽区从该可视区往该盖板边缘的方向依序划分的区域包括一第一区域、一第二区域以及一第三区域;形成一第一遮蔽层于该盖板的表面且位于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内,其中该第一遮蔽层具有一平整表面;形成一信号引线层于该第一区域内且设置于该第一遮蔽层的该平整表面上;以及形成一第二遮蔽层于至少靠近该盖板边缘的该第三区域内,其中,该第二遮蔽层的粘度大于该第一遮蔽层的粘度。
本发明通过第一遮蔽层内缩的设计,可避免第一遮蔽层采用黑色光阻材料等粘性较低的材料时,形成于盖板边缘的第一遮蔽层表面产生不平整的问题。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一传统薄型化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a显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00的剖面图。
图2b则显示图2a中盖板110的上视示意图。
图3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极部的上视图。
图4a至图4g显示第一遮蔽层120在第二区域II内可能的图案。
图5显示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触控装置的剖面图。
图6显示在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的触控装置的剖面图。
图7显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触控装置的方法流程图。
图8至图12显示依照图7的方法形成触控装置的各阶段剖面图或上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V-可视区
M-遮蔽区
I-第一区域
II-第二区域
III-第三区域
100、400、500-触控装置
110、510-盖板
130、530-感测层
131、531-电极部
131X、531X-第一电极
131Y-第二电极
131Z、531Z-连接部
133、533-跨接部
140、540-导电部
150、550-信号引线层
160、560-保护层
170、570-第二遮蔽层
602、604、606、608-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未经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17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源供应电路
- 下一篇:一种基于潮流计算的电网降损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