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塑料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32079.3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63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向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臧霁晨;王忠忠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塑料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塑料件结构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抗冲击的汽车塑料件。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领域立柱防止气囊冲击破碎通常采用以下二种方案:(一)是采用高抗冲击原材料,但该方案成本较高,而且很多原材料低温抗冲击性能都无法抵抗气囊在-30摄氏度环境的冲击而破碎。汽车塑料件常用的PP-EPDM-T20很难通过低温冲击试验,往往在低温冲击过程中破碎,可能导致碎片飞射伤害乘客;(二)是在碰撞区域增加缓冲吸能块或设计吸能支架,图3是表示该现有的汽车塑料件抗冲击的方案,如图3所示,在汽车塑料件20的碰撞区域设置缓冲块30,但该方案受到空间布置的限制,往往在零件背后会没有布置空间,因此无法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且不占用汽车内部空间的抗冲击汽车塑料件。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解决汽车立柱在气囊展开过程中不被气囊击碎、提高乘员安全性的汽车立柱。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塑料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汽车塑料件主件;
吸附固定设置在所述汽车塑料件主件内侧的加强件。
优选地,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所述汽车主件内侧的至少一部分上。
优选地,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所述汽车主件内侧的受冲击区域上。
优选地,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所述汽车主件内侧的受冲击区域的局部区域上。
优选地,所述加强件为布料构成的加强件。
优选地,所述加强件为针织面料构成的加强件。
优选地,所述加强件为胶带。
优选地,所述加强件通过注塑工艺注塑在所述汽车塑料件主件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加强件通过粘结剂粘结于所述汽车塑料件主件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汽车塑料件是汽车立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塑料件,能够利用加强件提高汽车塑料件的抗冲击强度,另一方面,利用吸附设置汽车塑料主件内侧并且由布料或者针织面料构成的加强件,也能够有效防止汽车塑料件撞碎时碎片的飞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塑料件其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用料少、质量轻,而且不占用汽车内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A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塑料件的A-A向视图,图1B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塑料件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塑料件的A-A向视图中的F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现有的汽车塑料件的抗冲击方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介绍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中的一些,旨在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基本了解。并不旨在确认本实用新型的关键或决定性的要素或限定所要保护的范围。
图1B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塑料件的整体示意图。图1A、图1B中表示的汽车塑料件是汽车立柱。本实用新型可以适用于汽车立柱,但是本适用新型不仅仅适用于汽车立柱,而是能够适用于汽车的任意部分的塑料件。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塑料件的A-A向视图。在该A-A向视图中,用虚线示意性地表示出了汽车塑料件中的某区域F。该区域F表示汽车塑料件的局部区域,例如该区域F可以表示受到冲击的区域,例如当该汽车塑料件是汽车立柱时,该区域F可以是指气囊弹出时气囊冲击立柱的区域。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塑料件的A-A向视图中的区域F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塑料件包括:汽车塑料件主件1;以及吸附固定设置在该汽车塑料1主件内侧的加强件2。
该加强件2由具有一定强度的面料构成,例如可以采用具有一定强度布料,例如针织面料。由于针织面料其是通过线圈编织而成的,因线圈是纱线在空间弯曲而成,而每个线圈均由一根纱线组成,当针织面料受外来张力,如纵向拉伸时,线圈的弯曲发生变化,而线圈的高度亦增加,同时线圈的宽度却减少,如张力是横向拉伸,情况则相反,线圈的高度和宽度在不同张力条件下,明显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因此针织面料的延伸性大。当针织面料构成的构成加强件2被吸附固定在汽车塑料主体1的内侧时,当汽车塑料主体1受到冲击时,利用针织面料的良好的延伸性,能够提高汽车塑料主体1的受冲击的能力,并且即便是汽车塑料主件1碎裂的情况下,利用加强件2也能够防止汽车塑料主件1的碎片飞射出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320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