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下静密封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02753.1 | 申请日: | 201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038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华;李思忍;龚德俊;徐永平;姜静波;倪佐涛;涂登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白振宇 |
地址: | 26607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密封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水下传动机构,具体地说是一种水下静密封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进行海洋学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相关设备,其中大部分设备都需要安装执行或动作机构,而绝大部分的动作执行机构采用电机驱动。在水下使用电机驱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电机轴伸处的密封问题。在海洋中,每下潜10米就增加1个大气压,海洋深水处,压力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个大气压,这就要求电机轴伸处在不停运动的情况下必须能承受住这么大的压力而不渗漏、不变形。电机轴伸处的密封属于动密封,因为电机轴只要旋转,轴与机壳处就会有间隙,就容易漏水;而且下潜深度越大,压力就越高,也就越容易漏水,其动密封也就越难实现。如果能够制作一种装置,将电机转轴整体密封起来,电机转轴在该装置内部转动,然后再通过该装置的一部分将电机的转动传递到该装置的外部,实现此机构的驱动功能;这样就可将电机转轴处的动密封转化为静密封,由纯粹的静密封来实现动密封的功能,从而会增加密封的可靠性,降低密封难度,消除电机轴伸处与壳体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摩擦,从而提高机械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静密封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将电机转轴处的动密封转化为静密封,由纯粹的静密封来实现动密封的功能,从而增加密封的可靠性,降低密封难度,消除电机轴伸处与壳体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摩擦,进而提高机械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外支架、转动安装在外支架上的密封壳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密封壳体内的电机、控制电路板、重物摆,其中密封壳体内转动连接有内支轴,所述重物摆悬挂在该内支轴上、并可绕内支轴的轴向中心线摆动;所述电机及控制电路板分别安装在重物摆上,电机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传动装置驱动所述密封壳体旋转、实现驱动。
其中:所述传动装置为内啮合齿轮组,包括齿轮及内齿轮,其中齿轮连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内齿轮安装在密封壳体一侧端盖的内表面、并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电机通过齿轮与内齿轮的啮合传动带动所述端盖、进而驱动整个密封壳体旋转;所述重物摆包括内固定架及电池包,其中内固定架悬挂在所述内支轴上、并可绕内支轴的轴向中心线摆动,所述电池包安装在内固定架的下部,所述电机及控制电路板分别固接在内固定架的顶部;所述电池包为半圆柱结构,其轴向的中心线与所述内支轴的轴向中心线相平行;所述电池包的底部包有增加其重量的铅坠;所述内固定架顶部在内固定架轴向的两侧均设有托板,所述电机及控制电路板分别固接在内固定架轴向两侧的托板上;所述密封壳体包括密封筒及两端的端盖,其中密封筒为圆筒形,两端的端盖通过O形密封圈密封连接在密封筒的两端;所述内支轴的两端分别通过内轴承转动连接在两端端盖的内表面,其中任一端端盖的内表面固接有内齿轮;所述两端端盖的外表面均固接有外支轴,该外支轴通过外轴承安装在所述外支架上;所述电机为无刷电机,电机输出轴在密封壳体内部的密封空间中转动,通过传动装置将电机输出轴的转动传递到所述驱动装置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将电机安装在密封壳体内,电机输出轴在密封空间内转动,电机的动密封转化为静密封,减小了水下密封的困难程度,增加了密封的可靠性。
2.本实用新型由于无需采用动密封,减少了电机输出轴转动摩擦消耗的能量,提高了电机驱动的机械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其中:1为外支轴,2为端盖,3为齿轮,4为电机,5为控制电路板,6为内支轴,7为内轴承,8为外轴承,9为密封筒,10为外支架,11为内固定架,12为铅坠,13为电池包,14为内齿轮,15为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外支架10、密封壳体、电机4、控制电路板5、传动装置及重物摆,其中密封壳体可转动地安装在外支架10上,密封壳体的两端可连接被驱动部件,或者密封壳体的密封筒上可缠绕缆绳,电机4、控制电路板5及重物摆均安装在密封壳体内部的密闭空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27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