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身前盖板固定铰链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42403.0 | 申请日: | 2012-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557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培刚;王建军;王志胜;亓增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D5/02 | 分类号: | E05D5/02;E05D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6 | 代理人: | 朱登河 |
地址: | 2622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盖板 固定 铰链 总成 具有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前盖板固定铰链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中重型工程车部分器件、管路及电路布置在车头位置,通过与车身绞接的前盖板遮挡防护。当需要检查或维护器件线路时,将前盖板打开就可以了。前盖板与车身铰接使用的固定铰链为铸铝结构,如图1A和图1B所示,包括固定车身叶片11、固定前盖板叶片12和使该两个叶片转动连接的销轴13;固定车身叶片11上的两个孔通过螺钉与车身连接,固定前盖板叶片12上的两个孔通过螺钉与前盖板连接。
然而,现有固定铰链总成使用过程中,由于前盖板自重较大,铸铝铰链容易断裂,造成前盖板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盖板固定铰链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固定铰链总成容易断裂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前盖板固定铰链总成,用于车身前脸和车身前盖板的连接,该总成包括:
固定座,固定在车身前脸;
铰链支架,所述铰链支架一端通过销轴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铰链支架另一端设有气动阻尼撑杆连接孔;且所述铰链支架中部设置与前盖板连接的固定孔;
气动阻尼撑杆,一端与所述铰链支架的气动阻尼撑杆连接孔连接,另一端与车架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具有至少两个的固定孔。
优选地,所述固定孔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两端。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座堵盖,覆盖于所述固定座的固定孔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与车底盘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铰链支架一端通过销轴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具体为:
固定座上开一个槽,在该槽的两个相对面上固定销轴,铰链支架的一端设有一通孔,供销轴穿过。
优选地,所述铰链支架一端通过销轴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具体为:
固定座上开一个槽,销轴固定在铰链支架的一端,且销轴的两端与固定座上的槽的两个相对面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前脸、车身前盖板和车身前盖板固定铰链总成,所述车身前脸和车身前盖板通过所述车身前盖板固定铰链总成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中,固定铰链总成的铸造铰链支架中部孔位与车身前盖板固定连接,其下端孔位连接气动阻尼撑杆,有效降低了前盖板自重对其造成的破坏,解决单一的铸铝铰链容易断裂问题。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中固定铰链总成示意图;
图1B为图1A从A-A方向的剖视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铰链总成示意图;
图2B为图2A从A-A方向的剖视图;
图2C为图2A从B-B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铰链总成在汽车上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号:
11,固定车身叶片;
12,固定前盖板叶片;
13,销轴;
1,固定座;
2,固定座堵盖;
3,铰链支架;
4,销轴;
5,气动阻尼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盖板固定铰链总成,用于车身前脸和车身前盖板的连接,如图2A、图2B、图2C和图3所示。该总成包括:固定座1,固定座1上具有至少两个与车身前脸固定的固定孔(例如位于固定座1的两端),可以通过螺钉、螺栓或其他固定件与车身前脸连接,通常情况是固定在车身前脸靠近前挡风玻璃的中间位置。优选情况,该固定座1与车底盘平行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424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