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绞股蓝竹叶茶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2121.2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3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何剑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崇左市江州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明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5106 | 代理人: | 冯菁 |
地址: | 532200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绞股蓝 竹叶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具体的说是以绞股蓝、鲜竹叶和苦丁茶为原料组成的保健品,本发明同样也涉及到这种茶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文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富裕,吃得好、吃得饱,营养过剩,加上活动量减少,从而产生了一些疾病,如:便秘、肥胖、肠道癌、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脑中风等。据卫生部调查,中国有22%的人超重,6000多万人因肥胖而就医,高血压2亿多人,糖尿病5000多万人,高血脂1.6亿人。全国每天由于“富贵病”导致死亡人数超过1.5万,占死亡总人数的70%以上,“富贵病”治疗的费用占疾病负担的60%以上。
高血脂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指血中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它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动脉硬化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等,都与高血脂症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血脂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预防和治疗高血脂显得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开发一种具有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绞股蓝竹叶茶,本发明同样也提供这种茶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绞股蓝竹叶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
绞股蓝5~8; 鲜竹叶1~3;
苦丁茶1~2; 甜茶1~2。
所述的绞股蓝竹叶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用自来水或纯净水将绞股蓝、鲜竹叶、苦丁茶和甜茶分别洗净,分别烘干,使物料的水分含量为0~5%;用粉碎机分别粉碎,过40目筛,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比例将所有物料混合均匀;用自动包装机将混合好的物料用纸袋包装,外层再用铝箔袋包装,得到袋装绞股蓝竹叶茶。
所述的绞股蓝(拉丁学名Herba Gynostemmatis Pentaphylli)是广泛分布于亚热带的多年生草质藤本葫芦科植物,又名七叶胆的全草。其根或茎全草入药,药理及保健作用广泛,无毒。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绞股蓝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及微量元素类,其功效主要是促进人体脂肪类物质代谢、营养人体细胞,绞股蓝同时具有不错的解毒消炎作用,广泛应用于高血脂、脂肪肝、肥胖、便秘、失眠、乙肝、慢性呼吸道炎症(咽喉炎、肠胃炎等)的治疗与保健。在民间,将绞股蓝用于治疗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尤其是对高血脂有疗效显著,是其他药食难以替代的。绞股蓝除具有人参的功效外,还具有人参不具备的多种作用,并且没有人参过量服用的反应以及任何其他毒副作用。
所述的苦丁茶为冬青科植物大叶冬青(学名:Folium llicis Latifoliae)的叶。苦丁茶性凉,味苦、甘,有消炎解暑、生津解渴、消食化痰、清脾肺、活血脉之功效。特别对软化血管、降血压、降血脂、促进全身代谢功能有独特功效。苦丁茶的药用效果非常明显,中医认为,它具有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的作用,可用来治疗头痛、牙痛、目赤、热病烦渴、痢疾等。现代药理研究则证明,苦丁茶中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锌、锰、铷等微量元素,还具有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肌供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头晕、头痛、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状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因此备受中老年人的青睐。
所述的竹叶为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的新鲜叶子,竹叶在我国拥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是国家认可并批准的药、食两用的天然植物。竹叶对降低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起到一定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崇左市江州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未经崇左市江州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21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