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色度自动采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55737.3 | 申请日: | 2012-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4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冼桂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3/46 | 分类号: | G01J3/4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色度 自动 采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色彩采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色度自动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背投设备中投影机的色度采集装置主要分手持式逐点采集和支架式采集两种方法。
采用手持式逐点采集装置,实际测试时,测试人员需要将手持式色度采集装置靠近有图片显示的显示屏前,并且距离要适当,再按下色度采集按钮进行色度采集,该屏的显示图片采集完成后,再重复上面的动作,完成其它显示屏显示图片的色度采集。
采用支架式采集装置,实际测试时,测试人员需要将色度采集装置及支架移动到有图片显示的显示屏前合适的位置,对于带有光学镜头的采集装置,还要调整测试焦距,待调整好位置后,再按下色度采集按钮进行色度采集。并重复以上动作,完成其它显示屏显示图片的色度采集。
以上两种色度采集装置存在如下缺陷或不足:
1、测试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都较大。由于被测试系统较大,测试数据、测试点较多,采用手持式色度采集装置,测试人员需要长时间手持测试装置测试数据,这样将增加测试人员的工作强度,对于较高的测试点,劳动强度更大。而采用支架式色度采集装置,需要多次移动测试装置,增加了测试人员的工作量。
2、测试数据人为误差较大。无论是手持式还是支架式的色彩采集装置,都需要测试人员移动色度采集装置,采集装置与显示屏幕之间的距离不同,则采集数据也有差异,导致测试数据人为误差较大
3、对测试人员伤害较大。手持式色度采集装置需要测试人员靠近被测试的显示屏,长时间的光辐射,将对测试人员的视力造成极大的伤害。
4、测试时间长。支架式色度采集装置每次移动后还要重新调整测试焦距,耗费的时间就更长。
综上所述,手持式色度逐点采集装置和支架式色度采集装置仅适合小系统,测试点及测试数据较少的情况,对于测试的人为误差两者都无法避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自动采集屏幕色度的色度自动采集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色度自动采集装置,包括采集模块和通过框架安装在屏幕前方的两导向移动装置,两导向移动装置一上一下横向置于屏幕前上方和前下方,采集模块上下两端分别与两导向移动装置连接,采集模块还连接有牵引其沿导向移动装置横向移动的传动系统,传动系统电连接有控制器,采集模块还与控制器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设置传动系统和控制器实现采集模块的电动控制,采集模块通过控制器控制传动系统从而牵引其沿着导向移动装置在屏幕前方横向方向的任意位置移动以及在任意位置停下来,并通过控制器启动采集模块检测光线和图像参数,实现屏幕色度的自动采集。
(2)本发明自动采集屏幕色度,将测试人员从繁琐的人工采集光线和图像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降低了测试人员的工作强度,避免了测试人员因人工测试导致的视力损害。
(3)本发明能够自动采集屏幕色度,不但提高了测试效率,而且还能够实现标准作业,避免人为操作的测试误差,从而提高采集模块的检测精度,保证检测数据的质量。
(4)本发明的色度自动采集装置可代替目前手持式逐点采集装置和支架式采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去掉框架后的主视图;
图3为图1去掉框架后的侧视图;
图4为图1去到屏幕和部分框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采集模块与传动系统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采用滚珠丝杆作为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 屏幕;2 投影机;3 反射镜;4 框架;5 导向移动装置;6 牵引装置;61 同步带;62 滚珠丝杆;7 动力装置;8 采集模块;81 传感器安装板;82 光线传感器;9 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57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