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视觉感知特性指导多视点视频编码量化过程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02003.9 | 申请日: | 2012-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4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芳;商习武;刘静;宋允东;张兆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N7/26 | 分类号: | H04N7/26;H04N7/30;H04N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何文欣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视觉 感知 特性 指导 视点 视频 编码 量化 过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视点视频编解码技术领域,特别是利用视觉感知特性指导多视点视频编码量化过程的方法,适用于高清3D视频信号的编解码。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视听感受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满足于现有的单视二维视频。人们对于立体感体验要求越来越高,从固定角度的立体感到任意角度都可以感受到立体感,从而催生出多视点编码技术的发展。然而,多视点要求的数据大大提高,如何有效的提高视频压缩效率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视频压缩技术主要集中在去除空间冗余、时间冗余和统计冗余三个方面。尽管视频专家推出新一代视频压缩编码技术(HEVC),期待视频压缩效率在H.264基础上再提高一倍。然而,由于人类视觉系统(HVS)自身的特性,存在着感知冗余还是没有被去除。随着对人眼视觉特性研究的渐渐深入,有视频工作者提出了去除人眼冗余的恰可辨失真模型(Just Noticeable Distortion,JND)。即根据得到的JND阈值度量感知冗余的大小,当变化值低于这个阈值就不被人眼感知。
目前对于JND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像素域JND和频域JND模型。其中,文献[1]中提出的JND模型是经典的像素域模型,分别研究了亮度掩盖特性、纹理掩盖特性和时域掩盖特性。文献[2]中提出的频域JND模型在研究了前三种特性外,还研究了人眼对不同频率段的敏感性,这样使得频域JND模型更加符合人眼的视觉特性。
针对文献[2]中提出的JND模型,是目前比较完备的DCT域JND模型。它除了包含像素的亮度掩盖特性和纹理掩盖特性,还增加了空间灵敏度函数效应。空间灵敏度函数反映了人眼的带通特性,通过去除人眼不能感知的频率成分达到去除人眼感知频率冗余目的。在时域掩盖效应中,包含了平滑眼球移动效应,不仅包含了运动幅度的大小,还包含了运动的方向信息。有研究者将其与多视点视频相结合作用于残差DCT变换(离散余弦变换)后,极大提高了压缩效率。但是,没有将其用于其他的编码过程如量化过程,故其去除视觉冗余性不够彻底。
文献[3]中建立的JND模型,虽然提出了利用JND模型指导量化过程。然而其建立的JND模型是像素域的,缺少了去除人眼频率冗余的过程,导致指导量化过程不够精确。其次,针对JND模型保证了主观质量,只需要对人眼不敏感的地方进行调节量化值,而其它区域量化值保持不变。最后在调整量化参数同时,对应的调整拉格朗日参数。
本发明专利申请首次提出将DCT域JND模型应用到多视点视频编码中量化过程,在保证主观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视频压缩效率。
文献[1]: X. Yang, W. Lin, and Z. Lu, “Motion-compensated residue preprocessing in video coding based on just-noticeable-distortion profile,”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Video Technol., vol. 15, no. 6, pp. 742–752,2005.
文献[2]: Zhenyu Wei and King N. Ngan., Spatio-Temporal Just Noticeable Distortion Profile for Grey Scale Image/Video in DCT Domain.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VOL. 19, NO. 3, March 2009.
文献[3]: Z. Chen and C. Guillemot, “Perceptually friendly H.26 /AVC video coding based on foveated just noticeable distortion model,”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Video Technol., vol. 20, no. 6, pp. 806–819, Jun.2010.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20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