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红霉素生产菌诱变提高抗生素产量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363098.8 | 申请日: | 2012-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7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丽;于新令;王凤滩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3/00 | 分类号: | C12N13/00;C12N15/01;C12P19/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45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红霉素 生产 诱变 提高 抗生素 产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红霉素生产菌诱变提高抗生素产量的方法,属于生物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G+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尤其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有效。对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阿米巴原虫、滴虫也有抑制作用。
红霉素是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微有吸湿性,味苦,易溶于醇类、丙酮、氯仿、酯类(如乙酯、丁酯、戊酯等),微溶于乙醚。红霉素在水中极微溶解,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以55℃时为最小。
红霉素是从红霉素链霉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碱性抗生素,我国于1957年试制成功后并逐步投入生产。后来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红霉素A、B、C、D、E等组分,其中以红霉素A为主要组分,抗菌活性强、且毒副作用较小;其它组分抗菌活性弱,而毒副作用又较A大。
红霉素B的理化性状与红霉素A很相似,溶点为198℃,紫外吸收峰在286nm(甲醇)处。比较难溶于水,极易溶于乙醚、丙酮、氯仿和乙酸乙酯,并且和酸类结合成的盐易溶于水。
通常所称的红霉素即指红霉素A及其盐类。但是在红霉素生产中,发酵液中同时含有红霉素A、B、C、D、E等组分,这为后续的提纯处理增加了困难,而且红霉素B的含量控制是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抗生素工业发展历史证明,菌种的不断更新换代,是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是抗生素工业迅速发展的关键之一。由于新的高产菌株不断用于生产,所以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C等产品的发酵单位,都比他们的原始菌种提高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与此同时,菌种选育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改善工艺条件等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菌种选育是抗生素工业生产及科研工作的主要环节,既是关键又是基础。
根据诱发突变机理,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微生物群体细胞,使其中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微生物的性状变异。然后从群体中挑选出少数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经特性考察和复试用于生产,这个过程称为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主要环节是:以合适的诱变剂处理大量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一般处理孢子悬液),在引起绝大多数细胞致死的同时,使变异率大大提高,然后通过有效的筛选方法淘汰负变菌株,留用变异幅度最大的正变菌株。目前诱变育种是提高菌种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和简化工艺的主要育种方法。
红霉素是红霉素生产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随着发酵周期的延长,红霉素在发酵液中含量逐步增多,与此同时,其他次级代谢产物也在不断的积累,这些都使发酵液中的环境越来越不利于菌体产素,对产量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制约。红霉素生产菌经过诱变后,利用含有红霉素的培养基筛选,筛选出的菌体对自身所产红霉素的耐受程度提高,从而使菌体的产素能力以及产量得到提高。诱变后的菌株用于生产,发酵液中A组分含量提高,B组分含量降低,为发酵液的后续处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降低了杂质含量,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发明内容
目前,提高红霉素生产菌产红霉素的能力,仍以诱变育种为主要手段。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红霉素生产菌诱变提高抗生素产量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通过红霉素生产菌诱变提高抗生素产量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将红霉素生产菌在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培养6-7天后获得新鲜成熟孢子;
(2)将红霉素生产菌新鲜成熟斜面制成孢子悬液,孢子量在1×106个/mL,取5mL孢子悬液移至培养皿中,于15W紫外线灯管和固定距离20cm照射2分钟,诱变后进行梯度稀释立即涂培养基平板;
(3)挑取步骤(2)诱变后活菌落进行离子束辐照诱变:诱变温度为25℃,诱变剂量为50Gy,诱变后进行梯度稀释涂培养基平板初筛。挑单菌落至斜面培养基,34±1℃,培养6-7天,再经摇瓶发酵方法进行复筛,所得突变菌即为高产红霉素生产菌。
(4)步骤(1)或步骤(3)斜面养基的配方为:可溶性淀粉6g,玉米浆7.2g,硫酸铵3g,氯化钠3g,琼脂粉20g,加水定容至1000ml,调pH值至7.2,分析纯碳酸钙2.5g。步骤(2)的平板培养基的配方为:可溶性淀粉6g,玉米浆7.2g,硫酸铵3g,氯化钠3g,琼脂粉20g,红霉素标准品15g,加水定容至1000ml,调pH值至7.2,分析纯碳酸钙2.5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30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