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等离子体灭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6522.6 | 申请日: | 2012-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2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向俊光;吴征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C5/00 | 分类号: | A62C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贾玉忠;成金玉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等离子体 灭火 装置 | ||
1.一种等离子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外壳和内部电路组成,所述内部电路包括传感器、中央处理分析电路、电压控制电路、外部控制电路和等离子体发生装置;所述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风力传感器;传感器探测包括温度、气压和风力的环境条件,然后将环境条件的数据传到中央处理分析电路,所述中央处理分析电路对所接收到的环境条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电压控制电路发出指令,电压控制电路接收到指令后调节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电压,或者由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外部控制电路调节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电压,等离子体发生装置采用射频预电离的方法对气体进行预电离,在空气间隙中形成一定量的均匀分布的初始电子以降低击穿电压,然后再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的方式对已经预电离的气体进行放电击穿,充分电离,形成等离子体气流,作用于火焰,实现安全、清洁、高效地灭火,同时达到灵活控制等离子体装置产生合适的等离子体气流以提高灭火效率的目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等离子体灭火装置外部增加稀有气体气瓶,在所述外壳上增加稀有气体加载部位,同时使外壳与稀有气体气瓶实现无缝对接,避免气体外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等离子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材料为绝缘绝热的石英,外壳采用圆筒尖嘴形设计结构,在外壳中间的两处设有两个手持部位,所述手持部位比外壳的圆筒身直径小;在前一个手持部位附近设置电压旋钮,控制等离子发生装置中的电压;在后一个手持部位附近设置电路总开关,控制等离子体的发生与停止;在电路总开关后分别设有气体流量仪和稀有气体加载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等离子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包括电极板、梭形气室、细管和毛细针管;所述细管的一端接在梭形气室的末端,细管的另一端与毛细针管连接;所述细针管比细管直径小;所述梭形气室外上下分别有电极板,电极板由放电电极和射频预电离电极并列而成,通过射频预电离电极对气体进行预电离;电极与梭形气室的壁之间通过水玻璃粘结,梭形气室的壁与水玻璃共同构成介质,与电极板形成介质阻挡放电;这样气体在经过预电离后,再经介质阻挡放电实现充分电离,形成较高密度的等离子体气流,等离子体气流进入细管后整流为等离子体射流,紧接着进入毛细针管,因为细针管较细管直径小,等离子体射流便能够获得更高的速度,从等离子体灭火装置的出口喷射出,作用于火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管37和毛细针管38及气室36均采用石英为材料,绝热绝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石英材料的梭形气室36的壁厚度3mm,介电常数4。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板35厚度为2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针管38预先设计了几种不同直径的圆型及扁平型,根据实际灭火情况,灵活选取合适的类型;直径大的适合近距离灭火,产生的等离子体射流较粗,灭火效果好;直径小的等离子体射流较细,灭火效果较前者差,但射流速度更快,适用于远距离灭火;换上扁平型,等离子体气体呈扇形喷射出,形成面积较大的等离子体流,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控制大面积的火焰。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稀有气体加载部位采用环形结构,外环为凸起部分,内圆为凹陷部分;外部的稀有气体气瓶上外环为凹陷部分,内圆为突起部分,使外壳与稀有气体气瓶实现无缝对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发生装置通过高频发生器提升含有射频电极的支路的交流电频率,从而实现射频电极对气体的预电离,并利用镇流器瞬间放大含有放电电极的支路的交流电压,此时镇流器可视作电源,镇流器两端的电压加载到放电极板两端,从而使放电极板两端电压达到击穿气体的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652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级固体粉末制备装置
- 下一篇:可回收残膜的花生收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