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酰胺纤维、含聚酰胺纤维的织物及制造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348550.3 申请日: 2012-09-19
公开(公告)号: CN103668535A 公开(公告)日: 2014-03-26
发明(设计)人: 赵锁林;藤森稔 申请(专利权)人: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D01F6/90 分类号: D01F6/90;D01F1/10;D03D15/00;D04C1/02;D06M11/38;D06M101/3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26009 江苏省***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聚酰胺纤维 织物 制造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聚酰胺纤维、以及该聚酰胺纤维制得的吸水吸湿速干性聚酰胺织物。

背景技术

聚酰胺纤维也称尼龙纤维,是指高分子链上具有酰胺基团(-CONH-)重复单元的聚合物。聚酰胺纤维在纤维纺织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化学合成纤维。其中尼龙6(聚己内酰胺)和尼龙66(聚己二酸己二胺)是尼龙中的主要产品。尼龙,特别是尼龙6和尼龙66分子链中具有强极性的酰胺基团,相互之间易形成氢键,这些结构特点赋予尼龙,特别是尼龙6和尼龙66以优异的综合性能。

聚酰胺纤维是强度较大的化学合成纤维中的一种,具有耐摩擦、耐弯曲变形、不易产生皱纹、不易吸水、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等特征,同时聚酰胺纤维具有优良的弹性(弹性回复率可与羊毛媲美),还有质轻(聚酰胺纤维比重为1.14,在商业化合成纤维中,仅次于比重小于1的聚丙烯)、耐腐性、不怕虫蛀、不怕发霉等特点,因而在衣料、地毯、毛巾、人工皮革、渔网、钓鱼线等各种各样的领域里被广泛使用。

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等热可塑性合成纤维,虽然具有强度高和染色牢度高等优良特性,但吸湿性、吸水性不如天然纤维。因此,身体出汗时,衣服内的液体的汗水以及产生的水蒸汽,不能被充分吸水吸湿而滞留在衣服里,特别是夏季高温多湿的情况下,会令人很不舒服。聚酰胺纤维的平衡水分率要高于聚酯纤维,但从穿着时的舒适感来讲还是不能令人非常满意的。

聚酰胺纤维是化学合成纤维,虽然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但是在对吸水性或吸湿性要求较高的领域中的应用还是受到了限制。而天然纤维如纯棉虽然具有很好的吸水吸湿性,但因其保水率很高,导湿性能较差,应用范围也受到了制约。如何能使一种纤维同时具有吸水-导湿的高舒适性能是目前诸多纤维研究者和纤维生产厂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随着日常穿着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及制造高档日用服装,进行了各种尝试以期望能达到天然纤维具有的优良性能,例如吸水性能、透湿性能等。现在除了吸水性能之外还具有快感性能的编织物已经在一些高档运动服领域得到了应用,以便在穿着运动服时,能够保持舒适、可穿状态。

未来衣着用编织物将朝着舒适、健康的大方向发展,吸水(吸湿)速干编织物就是其中的重要指标编织物之一。这里的“吸水(吸湿)速干”是指使不亲水的编织物同时具有吸水(吸湿)性和速干性,一般来水,无论天然纤维还是合成纤维都很难兼顾这两种性能。但是吸水(吸湿)速干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吸水(吸湿)速干纤维是利用纤维表面微细孔(沟槽)所产生的毛细管现象使汗水经芯吸、扩散、传输等作用,迅速迁移到编织物表面并散发,从而达到吸水(吸湿)速干的目的。吸水(吸湿)速干纤维是着眼于吸水(吸湿)、速干特性和衣服舒适性的功能纤维。

目前吸水(吸湿)速干纤维主要通过纤维断面异形,如三叶形状、十字形状等,来产生毛细管现象,实现吸水(吸湿)速干性能。但这种纤维所产生的吸水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顾客的需求,需要更加理想的具有芯吸功能的功能纤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微细孔结构的聚酰胺纤维,以及含有这种微细孔结构的聚酰胺纤维的织物,该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水吸湿速干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聚酰胺纤维,其纤维中分布有0.5μm~15μm的微细孔,微细孔的体积百分含量占整体纤维的5~40%,且聚酰胺纤维中含有0~15重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

所述聚酰胺纤维中含有3~15重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

所述聚酰胺优选为聚己内酰胺或聚己二酸己二胺,其高分子链上具有酰胺基团(-CONH-)。

纤维中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的K值优选为20~70。

本发明的另一个表现方法是含聚酰胺纤维的织物,其织物中至少包含了一种聚酰胺纤维,该聚酰胺纤维中分布有0.5μm~15μm的微细孔,微细孔的体积百分含量占整体聚酰胺纤维的5~40%,且聚酰胺纤维中含有0~15重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

本发明所述的含聚酰胺纤维的织物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1)共混纺丝:将含有聚酰胺聚合物和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的切片A60~95重量份,与可溶性共聚酯切片B5~40重量份,均匀混合、熔融、喷出、纺丝、卷取,得到共混纤维,所述切片A中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的含量为0~15重量%;

(2)制成初期织物:制成至少含有共混纤维的初期织物;

(3)溶出处理:将初期织物进行溶出处理,去除可溶性共聚酯成分,得到织物,织物中的聚酰胺纤维中分布有0.5μm~15μm的微细孔,微细孔的体积百分含量占整体聚酰胺纤维的5~4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85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