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工挖孔支护桩预应力锚索锚固构造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2176.6 | 申请日: | 2012-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8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端木惠蓉;石立国;张茅;杨先平;余德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E02D17/04;E02D5/7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朱丽岩;唐晓丽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 支护 预应力 锚固 构造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人工挖孔支护桩预应力锚索锚固构造,包括沿基坑内侧设置一圈的支护桩(1)、相邻支护桩桩顶设置的连系梁(2)和预应力锚索(3),预应力锚索分为锚头(3.1)和锚固体(3.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1)在基坑内同一高度上均开有锚索孔(4),锚固体(3.2)穿过锚索孔(4),锚固体(3.2)的外端由锚头(3.1)固定,锚固体(3.2)的内端锚入至岩土体内,所述锚头(3.1)位于支护桩(1)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挖孔支护桩预应力锚索锚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1)的直径不大于1.5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挖孔支护桩预应力锚索锚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索孔(4)为通孔且通过支护桩(1)的中轴线,锚索孔(4)的呈孔角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2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人工挖孔支护桩预应力锚索锚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体(3.2)的锚入角度与锚索孔(4)的呈孔角度保持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挖孔支护桩预应力锚索锚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锚索(3)沿支护桩(1)高度可设1-5道。
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人工挖孔支护桩预应力锚索锚固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一:前期准备:基坑进行降水后,测放桩位、开挖桩孔并绑扎、安放支护桩钢筋笼,主筋绑扎时应注意在锚索穿过处留出相应空隙;
步骤二:支护桩施工:桩芯浇筑混凝土,施工连系梁(2);
步骤三:锚索制作:锚索施工前,根据工程要求选择预应力锚索(3)的直径、长度和数量,按设计要求制作锚索,并在现场对锚索进行编号;
步骤四:基坑施工:施工基坑周边安全护栏和截水沟,基坑分层开挖,开挖至锚索施工位置后停止基坑四周的土方开挖;
步骤五:钻孔:对支护桩进行编号,测放预应力锚索预备钻孔的位置,并对锚索孔进行编号,将钻机安放就位,从支护桩表面开始钻孔,通过支护桩钻入至岩土体内,钻孔角度、大小和深度需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步骤六:安装锚索:使用高压风清孔,安装前核对锚索的编号、支护桩的编号和锚索孔的编号是否一致,确认无误后,将预应力锚索的钢绞线缓慢深入锚索孔内;
步骤七:孔内注浆:注浆管随锚索一起插至锚索孔底,采用注浆机灌浆,浆液由注浆管注入孔底,经由孔底将孔内空气从锚索孔向外排出,直至浆液溢出至距孔端约20cm;
步骤八:立锚墩:为了使锚墩上表面与锚索轴线垂直,预先将一根外径与钻头直径相同的薄壁钢管和锚头的垫板正交焊牢,浇筑锚墩前将薄壁钢管插入锚索孔中,然后浇筑锚墩,并将锚索孔灌满封堵;
步骤九:锚索张拉锚固:当浆体达到设计强度后,先单根的钢绞线张拉,3天后再进行整体补偿张拉,张拉时采用隔一拉一的方法,张拉完毕进行锚固;
步骤十:外部保护:从锚具量起留至少500mm钢绞线,其余的钢绞线截去,其中预留出的钢绞线外部包覆厚度不小于50mm的水泥砂浆保护层;
步骤十一:基坑继续施工:锚索锚固完毕后,继续往下分层开挖土方,直至基坑施工完毕,桩间土支护随土层开挖及时分层进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挖孔支护桩预应力锚索锚固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钻孔方式为跟管钻进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挖孔支护桩预应力锚索锚固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钻孔轴线与设计轴线偏差角度的斜率不大于2% 。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挖孔支护桩预应力锚索锚固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钻孔的钻机(7)就位调平后,调整钻杆(7.1)的倾角,使倾角与设计角度的偏差小于2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挖孔支护桩预应力锚索锚固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七中,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段和自由段一次灌浆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217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SCR型LDMOS ESD器件
- 下一篇:测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