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水零排放蒸发系统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11907.0 | 申请日: | 2012-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5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任维国;李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6 | 分类号: | C02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霍本俊 |
地址: | 40112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 排放 蒸发 系统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水零排放蒸发系统及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废水处理一般经过废水碱化处理,有机硫化物沉淀重金属处理,悬浮物、金属沉淀物的絮凝、沉降处理以及最后的浓缩/澄清处理,处理后的废水仍含有少量重金属、金属离子以及富阴离子,如汞离子、镉离子、铬离子、砷离子、Cl-,F-等,此部分废水一般直接进行排放,因此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虽然目前的废水经过传统工艺处理后,一般有小部分用于干灰加湿、煤场加湿等工艺处理,但是此部分水用量小,不能满足系统大量的废水处理,大部分需要直接排入到自然环境,因此,不能实现废水零排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水零排放蒸发系统及工艺,能够不排放含有污染物的废水,实现废水零排放的目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水零排放蒸发系统,包括集汽罐、换热元件和排污罐,所述集汽罐设置在烟道上方,集汽罐上分别设有废水给水管道和排汽管道,所述排污罐设置在烟道下方,排污罐底部设有排污管道,所述换热元件设置在烟道内或烟道保温层内, 换热元件的流道进口与集汽罐连通,流道出口与排污罐连通。
进一步,还包括换热母管和汇流母管,所述换热母管设置在烟道上部且与集汽罐连通,所述汇流母管设置在烟道下部且与排污罐连通,所述换热元件的流道进口与换热母管连通,流道出口与汇流母管连通。
进一步,还包括补水管,所述补水管一端与集汽罐连通,另一端与排污罐连通。
进一步,所述换热元件为换热板或换热管。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使用上述废水零排放蒸发系统的废水蒸发工艺,经过预处理后的废水通入集汽罐中,集汽罐中的废水自流入换热元件中,废水在换热元件的流道中流动时,吸收烟道中烟气的热量蒸发成水蒸汽进入集汽罐,集汽罐中的水蒸汽通过排汽管道排出,废水蒸发后剩余的沉淀物进入排污罐,排污罐底部的污泥通过排污管道排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在烟道上设置废水零排放蒸发系统,利用企业锅炉、烧结机、回转窑等系统的尾部排放烟气废弃的热量对预处理后的废水进行蒸发处理,蒸发后的水蒸汽重新利用或者排入大气,使企业不排放含有污染物的废水而是排放洁净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从而真正实现废水零排放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废水零排放蒸发系统,包括集汽罐1、换热元件2和排污罐3,所述集汽罐1设置在烟道4上方,集汽罐1上分别设有废水给水管道5和排汽管道6,所述排污罐3设置在烟道4下方,排污罐3底部设有排污管道7,所述换热元件2设置在烟道保温层8内,换热元件2的流道进口与集汽罐1连通,流道出口与排污罐3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换热母管9和汇流母管10,所述换热母管9设置在烟道4上部且与集汽罐1连通,所述汇流母管10设置在烟道4下部且与排污罐3连通,所述换热元件2的流道进口与换热母管9连通,流道出口与汇流母管10连通;换热元件2的流道进口通过换热母管9与集汽罐1连通,流道出口通过汇流母管10与排污罐3连通,是为了便于废水的分配以及沉淀物的汇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补水管11,所述补水管11一端与集汽罐1连通,另一端与排污罐3连通;废水在换热元件2的流道中流动时,水量因为蒸发而越来越小,设置补水管11可以从集汽罐1直接补充水量,提高换热元件2的蒸发效率。
所述换热元件2可以为各种间壁式换热元件,比如换热板、换热管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19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