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麦的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4629.6 | 申请日: | 2012-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6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赵煜;彭涛;张怀予;陈兴叶;刘琦;金明;牛洪亮;班省华;袁辉;李玉忠;杨旭星;张小燕;马文锦;路宏科;殷欣;王千存;金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轻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C1/18 | 分类号: | C12C1/18;C12R1/645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李琪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生物 技术改造 传统 工艺 | ||
1.一种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麦的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取合格大麦,粗选、精选、分级、清洗,得到原料大麦;
步骤2:无菌条件下,从步骤1的原料大麦中选取大麦粒,置于1皿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中,重复做8组平行实验,28~30℃恒温培养48~72h;选择霉菌菌落生长完全的平板,从平板上挑一接种环菌落,接种于50ml装有麦芽汁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中,在28~30℃、150~160r/min条件下摇床培养48~60h,得到摇床增殖培养的菌悬液;将该菌悬液稀释10-1、10-2、10-3、10-4、10-5五个梯度,将稀释后的每个梯度的菌悬液分别取100μL,并分别接入五个不同的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中,28~30℃恒温培养48~72h,做三个平行实验;从不同形态的菌落中,分别挑取相应的菌种,将挑取的菌种各自经过第二次涂布麦芽汁琼脂平板分离,对第二次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划线培养,每株划线三个平行平板,对二次划线分离出的单株菌落菌株接种于麦芽汁培养基,28~30℃条件下恒温培养48~72h,通过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及糖化酶的测定,从中筛选出产酶能力高的菌株至少两株;将筛选得到的菌株接种于麦芽汁斜面,28~30℃恒温培养72~96h后置于4℃的环境中;
步骤3:将步骤2筛选保藏的菌种连续两次转接到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培养进行活化,把活化好的菌种转接到麦芽汁浓度为5°P的麦芽汁平板上,30℃培养12~24h,取一环菌种,加入25mL5°P麦芽汁培养基中,于38℃,150r/min下培养48h,得到适宜接种的白地霉菌株;
步骤4:采用浸水断水交替法对步骤1的原料大麦进行浸麦,第一次浸麦6小时,同时将适宜接种的白地霉菌株与大麦进行接种,白地霉菌株的接种量为每克大麦接种1E+4个,第一次浸麦过程中每隔2h通风20min;第一次浸麦后断水10h,期间每隔1~2h通风20min;第二次浸麦2h后,通风搅拌20min;再断水6h,断水期间每隔1~2h通风20min;第三次水浸2h后,通风20min;接着断水6h,断水期间每隔1h通风20min;第四次水浸2h后,通风20min;然后断水6h,断水期间每隔1h通风20min;空休2h出槽,得到浸后大麦;
步骤5:在湿度为92~96%的环境中,先在12~14℃的温度下使浸后大麦发芽42~60小时,接着在20~22℃的温度下再发芽42~60小时;
步骤6:干燥发芽完毕的绿麦芽;
步骤7:对干燥后的绿麦芽除根,然后入库贮藏,完成制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麦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合格大麦符合国家标准GB/T7416-2008。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麦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的大麦经过去除石子、麦芒、铁质等杂质,去除破损颗粒、杂谷类以及淘汰粒径2.2mm以下的颗粒后,再进行清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麦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选取每25粒大麦粒,置于1皿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中,重复做8组平行实验,经行菌种采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麦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浸麦用水的pH值为4~6。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麦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得到的浸后大麦的浸麦度为45~47%。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麦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浸后大麦升温发芽过程中,在早、中、晚各通风一次,每次通风15min。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麦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干燥后绿麦芽的水分含量为3%~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麦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干燥并除根的绿麦芽贮藏1~6个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轻工研究院,未经甘肃省轻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462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拼接式显示屏边框结构
- 下一篇:高纯度克利贝特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