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的浮空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78528.6 | 申请日: | 2012-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9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昌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B1/58 | 分类号: | B64B1/58 |
代理公司: | 荆门市首创专利事务所 42107 | 代理人: | 裴作平;董联生 |
地址: | 44800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气囊 气量 调节 装置 浮空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副气囊或多副气囊的系留气球和浮空器,具体涉及一种带有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的浮空器。
背景技术
浮空器在进行空中定高巡航飞行时,需要浮空器保持水平飞行姿态,这时浮空器俯仰角需要保持在水平位置,由于囊体内外始终存在差压,且内部压力大于外部压力,气体会存在一定的泄漏,同时由于空中环境情况不断变化,如温度的高低也会引起整体内外差压的变化,此时就需要不断的打开阀门或启动风机来调整整体内外差压,维持浮空器的启动外形以确保其气动形态。
在进行压力调节时,由于阀门和风机在工作过程中充放气流量差异,导致浮空器在空中的俯仰姿态处于不平衡状态,这会使浮空器的姿态会与其运动相适应所需要的姿态不符,从而影响飞行的稳定性。为了获得浮空器飞行所需的良好姿态,就需要频繁开关阀门和风机来进行调整,这样会减少阀门和风机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增加浮空器的使用成本。
基于上述原因,浮空器在进行飞行控制时,由于其姿态与正在进行的飞行模式不匹配,这会使飞行控制系统进行频繁的操作来调整飞行姿态,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操纵载荷,这样也会导致飞控系统发生严重损伤甚至造成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浮空器压力调节方式之不足,而提供一种带有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的浮空器。
本发明由带有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的浮空器,它包括前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和后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前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由A空气阀和A充气风机组成,后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由B空气阀和B充气风机组成,前副气囊上开有A进气口和A出气口,A空气阀安装在A出气口上,A充气风机安装在A进气口处,后副气囊上开有B进气口和B出气口,B空气阀安装在B出气口上,B充气风机安装在B进气口处,它还有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由空气流通管、双向轴流风机、空气流通管两端分别与前副气囊内腔和后副气囊内腔相通,双向轴流风机安装在空气流通管上,位于前副气囊和后副气囊之间,空气流通管上设有空气流通阀。
它还有飞行管理计算机、A差压传感器、B差压传感器和俯仰角传感器,A差压传感器安装在浮空器的前气囊上,B差压传感器安装在浮空器的后气囊上,A差压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飞行管理计算机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B差压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飞行管理计算机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飞行管理计算机的信号输出端与空气流通阀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飞行管理计算机的信号输出端与双向轴流风机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俯仰角传感器安装在浮空器上,俯仰角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飞行管理计算机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
1、在调节浮空器压力和飞行俯仰姿态平衡时不需要频繁开启或关闭阀门和风机,这样可以延长系统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可以节省资源;
2、通过调整浮空器压力和飞行俯仰姿态平衡,可以减少飞行控制系统的操作频次,还可以减轻操作载荷,确保飞行控制正常有效,增强飞行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
3、当出现阀门或风机故障无法工作时,可有效调节浮空器内外差压及其飞行俯仰角姿态,确保飞行任务的正常完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前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和后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前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由A空气阀和A充气风机组成,后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由B空气阀和B充气风机组成,前副气囊上开有A进气口和A出气口,A空气阀安装在A出气口上,A充气风机安装在A进气口处,后副气囊上开有B进气口和B出气口,B空气阀安装在B出气口上,B充气风机安装在B进气口处,它还有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副气囊空气量调节装置由空气流通管5、双向轴流风机6、空气流通管5两端分别与前副气囊3内腔和后副气囊4内腔相通,双向轴流风机6安装在空气流通管5上,位于前副气囊3和后副气囊4之间,空气流通管5上设有空气流通阀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未经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85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