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电陶瓷定位的复合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3158.0 | 申请日: | 2012-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1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胡博;唐小萍;胡松;严伟;胡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顾炜 |
地址: | 610209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电 陶瓷 定位 复合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细工程中的纳米定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电陶瓷定位的复合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精密工程和微细工程的迅速发展,纳米级定位技术已成为微机电系统,超精密加工,微电子技术,光电工程和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关键技术。基于压电陶瓷的定位系统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压电陶瓷具有正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压电陶瓷的定位技术是在电场的作用下产生逆压电效应,将电压信号转变为位移,再通过反馈系统到计算机,根据控制算法进行实时定位。
由于压电陶瓷具有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能耗低,不受磁场干扰,产生推力大等优点,被选用驱动元件,进行高精度定位。压电陶瓷自身存在的迟滞和蠕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微位移定位的精度。国内外学者对消除压电陶瓷本身的迟滞和蠕变建立了一些模型,提出了一些控制算法,但是定位精度不是很高。
现有的压电陶瓷定位控制算法有PID控制,前馈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自学习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某几种结合起来的复合控制等,这些算法都能有效地提高定位精度,但是在非线性,稳定性,抗干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利用对压电陶瓷的迟滞特性建模的方法进行定位控制,例如现象宏观模型,Preisach模型,畴壁模型,微机械模型,统计物理分析,均匀分布能量关系等模型,能够得到较好的定位精度。但这些模型的共同缺点是模型复杂,参数多且不易确定、模型对参数敏感、运算量大。光学设备(如光刻机)中的光学器件往往利用压电陶瓷进行微位移的驱动与定位,对整个闭环系统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所要求的定位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压电陶瓷定位的复合控制方法,在达到较高定位精度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增强系统的稳定性,消除迟滞和蠕变,减小纹波,使响应上升时间缩短。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压电陶瓷定位的复合控制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步骤(1)获得压电陶瓷的位移偏差量e(kT),首先给定压电陶瓷理想位移Xi(kT),压电陶瓷实际位移X(kT)是闭环系统反馈的位移量,比较给定位移Xi(kT)和实际位移X(kT),从而得到位移偏差量e(kT);
步骤(2)设定一个阈值δ,此阈值可以通过采样多组数据,然后选取临界值来实现;
步骤(3)当δ<=|e(kT)|时,停止积分,此时选用PD和前馈控制的组合,从而避免超调,又使压电陶瓷定位系统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当δ>|e(kT)|时,选用PID和前馈控制的组合,保证控制精度;
步骤(4)、当选定复合控制方法后,进行模糊控制的在线控制参数自整定,将整定后的控制参数通过PID或PD控制器,变为控制信号Δu(kT);
步骤(5)、将控制信号Δu(kT)与前馈控制器给出基本控制电压ud(kT)进行叠加,便得到压电陶瓷控制输出u(kT)。
优选的,所述的前馈控制采用建立Preisach模型的方式实现。
优选的,所述的进行模糊控制的在线控制参数自整定具体为:模糊控制器在线对PID三个参数Kp,Ki,Kd进行修改,位移偏差量e(kT)与位移偏差变化率Δe(kT)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修正参数Δkp,Δki,Δkd为输出量。
本发明的原理在于:
本发明在压电陶瓷定位的整个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控制组合方式,设定一个阈值δ,根据位移偏差量e(kT)与阈值δ的大小关系有选择性的使用前馈控制与PID控制的复合控制,或者使用前馈控制与PD控制的复合控制。根据阈值δ和偏移量e(kT)的大小关系来确定控制的方式。当δ<|e(kT)|时,停止积分,此时选用PD和前馈控制的组合,这样可以避免超调,又使系统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当δ>|e(kT)|时,选用PID和前馈控制的组合,可以保证控制精度。对于整个系统而言,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本文采用传统的Preisach模型来描述压电陶瓷驱动器的迟滞和非线性,用模糊控制在线对PID或PD的参数进行自整定,可以实现系统的最优控制,使其具有模糊控制的灵活性,适应性强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31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