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兼具污泥碳源转化功能的复合沉淀池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2820.0 | 申请日: | 2012-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7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杨殿海;徐伟;张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11/04;C02F11/12;C02F1/52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兼具 污泥 碳源 转化 功能 复合 沉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的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兼具污泥碳源转化功能的复合沉淀池。
背景技术
我国“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的能力持续快速增长,实际处理污水量和污染物削减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管网建设,尤其是雨污分流系统改造不到位,加之雨污混接和管网渗漏等问题比较突出,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偏低,给脱氮除磷的效果带来很大影响,严重影响污染物去除效率。目前,我国运行的污水处理厂中,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存在碳源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南方地区更是呈现低碳相对高氮磷水质特征。由于除磷脱氮对碳源存在相互竞争问题,碳源不足是制约除磷脱氮效果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碳源不足对活性污泥系统的稳定性也有较大的影响,其运行工况也影响到氮磷的去除。因此,若不能妥善解决碳源不足的问题,城市污水处理厂将会成为二次污染源,继续污染水环境。如何在低碳源条件下提高除磷脱氮效果,尽可能满足排放标准要求,也是现阶段污水处理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严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草案)》就在原有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基础上,新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要求,并且为适应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总量控制要求修订了约30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解决城镇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所需碳源不足,目前污水处理厂多从现有碳源的优化利用和投加外碳源两方面着手。在外碳源投加方面,多以投加甲醇、乙醇、乙酸、糖类等居多。由于投加外碳源不但增加了运行费用,而且一些有毒化工原料给安全管理带来隐患。因此以现有碳源的优化利用或者开发其他碳源(如细胞内碳源的强化利用、污泥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作为碳源)是污水处理厂解决碳源不足问题的发展方向。
将沉淀池污泥水解酸化发酵处理,能增加进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从而为氮的去除提供良好的碳源。根据国、内外研究表明,利用沉淀池污泥水解来增加生物可利用碳源是最为简单、有效、经济的方式,目前的沉淀池仅具备固液分离的功能,必须开发新型沉淀池来满足污泥水解所需的条件。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对沉淀池污泥水解开发碳源研究仅停留在研究及小试阶段,目前还没有相关成套设备的开发研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沉淀池污泥碳源转化以克服现有生物脱氮技术的不足的缺陷,提供一种工艺简单,脱氮效果明显,处理成本低廉,对低碳/氮比水体脱氮的兼具污泥碳源转化功能的复合沉淀池。
本发明对常规沉淀池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具备沉淀、厌氧、缺氧、污泥浓缩多种复合功能,但同时又避免了常规处理系统中碳源不足的弊病,特别是引入了机械、物理破碎功能,大大提升了污泥水解效率,在不外投加碳源的基础上,提供优质充足的碳源,满足生物脱氮的顺利实现,经济、有效的确保了脱氮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兼具污泥碳源转化功能的复合沉淀池,由中心变频传动装置1、泥水混合器2、导流管3、上层污泥粉碎装置4、下层污泥粉碎装置5、泥水分配器6、排泥装置7、超声波发生器8、固液分离器9、整流出水堰10和池体11组成,中心变频传动装置1自上而下插入池体11内,泥水混合器2位于池体11内上部,泥水混合器2顶部分别设有进水口、污泥回流进口和污水回流进口,泥水混合器2周边围绕池体11内壁一圈为整流出水堰10,固液分离器9位于池体11内中上部,上层污泥粉碎装置4位于池体11内中部,下层污泥粉碎装置5位于池体11内中下部,上层污泥粉碎装置4和下层污泥粉碎装置5之间设有超声波发生器8,排泥装置7位于池体11底部,下层污泥粉碎装置5与排泥装置7之间设有泥水分配器6,导流管3呈L型,导流管3伸入池体11内,其一端于泥水混合器2连接,另一端位于泥水分配器6下方;整个复合沉淀池内分为泥水混合区、厌氧/缺氧区、碳源转化区、泥水分离区、以及污泥浓缩区;
泥水混合区:污水、回流污泥和回流污水进入泥水混合器2进行充分混合均匀;
厌氧/缺氧区:由泥水混合器2混合后的泥水混合物通过导流管3和泥水分配器6进行水力分配,泥水混合物以上向流形式由下而上在厌氧/缺氧区利用污泥水解产生的有机碳源完成脱氮处理;
碳源转化区:回流污泥通过上层污泥粉碎装置4、下层污泥粉碎装置5的粉碎,以及超声波发生器8的物理穿透,使污泥在碳源转化区内分解转化成优质碳源;
泥水分离区:混合污水在泥水分离区利用液体和固体不同的密度差及重力原理进行固液分离,通过固液分离器9完成泥水分离,澄清液通过整流出水堰10出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28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用于制备节油器的复合材料
- 下一篇:一种棒料工件端面加工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