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态双驱动四杆快速定位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8389.2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6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刘远伟;王玲;李伯奎;陈小岗;吴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H21/44 | 分类号: | F16H21/44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翔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0 | 代理人: | 韩晓斌 |
地址: | 223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态双 驱动 快速 定位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位机构,具体涉及一种二态双驱动四杆快速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在各种设备、仪器及工装中,经常用到定位机构,出于受力均匀、安装方便等考虑,一般需要确定的位置多为对称的点,如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实现平面上四点定位的机构或结构很多,最常见的是在平面上设置沿x、y轴的移动导轨,移动目标点至预定位置,但这样会导致结构复杂,固定的四点位置也使通用的导轨结构浪费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态双驱动四杆快速定位机构,利用四杆机构,快速实现平面上正方形四个顶点位置的定位,该定位机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高效快捷。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定位机构包括铰链四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由四根杆长相同的连杆经四个铰链联接而成,其特征在于:其中一铰链为固定铰链,其余三铰链为活动铰链,与固定铰链相临的两活动铰链旁分别安装辅助固定铰链,连接辅助固定铰链和活动铰链的杆为移动副杆,移动副杆通过油缸或气缸实现移动,与固定铰链相对的活动铰链为输出端,与固定铰链相临的两活动铰链为输入端,输入端铰链各有两种输入状态0或1。
其中,铰链D状态0时,AD连杆在x轴下方,AD连杆与x轴的夹角为а;铰链D状态1时,AD连杆在x轴上方,AD连杆与x轴的夹角也为а;铰链B状态0时,AB连杆在y轴右边,AB连杆与y轴的夹角为а;铰链B状态1时,AB连杆在y轴左边,AB连杆与y轴的夹角也为а。
本发明通过两个输入端的两个最简状态,获得输出端的四个确定位置,并且四个确定位置构成正方形,四根连杆的长设为L,则正方形的边长为2Lsinа,改变连杆长L或夹角а,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不同大小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位置,使得本发明适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起始位置示意图。
图2为铰链D状态0、铰链B状态1示意图。
图3为铰链D状态1、铰链B状态1示意图。
图4为铰链D状态1、铰链B状态0示意图。
图5本发明的铰链C的四个确定位置构成正方形的示意图。
图中:A为固定铰链,B、C、D为活动铰链,E、F为辅助固定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定位机构包括铰链四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由四根杆长相同的连杆经四个铰链联接而成,其特征在于:其中一铰链为固定铰链A,其余三铰链为活动铰链B、C、D,与固定铰链A相临的两活动铰链B、D旁分别安装辅助固定铰链F、E,连接辅助固定铰链F、E和活动铰链B、D的杆为移动副杆BF、DE,移动副杆BF、DE通过油缸或气缸实现移动,与固定铰链A相对的活动铰链C为输出端,与固定铰链A相临的两活动铰链D、B为输入端,输入端铰链D、B各有两种输入状态。
其中,铰链D状态0时,AD连杆在x轴下方,AD连杆与x轴的夹角为а;铰链D状态1时,AD连杆在x轴上方,AD连杆与x轴的夹角也为а;铰链B状态0时,AB连杆在y轴右边,AB连杆与y轴的夹角为а;铰链B状态1时,AB连杆在y轴左边,AB连杆与y轴的夹角也为а。
如图1所示,四根连杆的长设为L;铰链D状态0为起始位置,对应图1中的位置,AD连杆在x轴下方,此时AD连杆与x轴的夹角为а;铰链D状态1对应图3中的位置,AD连杆在x轴上方,此时AD连杆与x轴的夹角也为а;铰链D状态0和1通过DE移动副杆的移动实现,移动副杆的移动通过油缸或气缸方式实现,经计算得出铰链D从状态0到状态1移动的直线距离为2Lsinа。
同样,铰链B状态0为起始位置,对应图1中的位置,AB连杆在y轴右边,此时AB连杆与y轴的夹角为а;铰链B状态1对应图3中的位置,AB连杆在y轴左边,此时AB连杆与y轴的夹角也为а;铰链B状态0和1通过BF移动副杆的移动实现,移动副杆的移动通过油缸或气缸方式实现,经计算得出铰链B从状态0到状态1移动的直线距离为2Lsin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工学院,未经淮阴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83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