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桥梁隔震基础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76139.5 | 申请日: | 201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5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燕斌;徐君;杨建国;王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34 | 分类号: | E02D27/34;E02D2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5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桥梁 基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梁基础形式,特别是一种桥梁隔震基础。
背景技术:
地震是一种不可被精确预测的自然灾害,桥梁是交通运输的生命线工程。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确保桥梁的地震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效果,密切关系着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成败。
目前,我国在大跨度桥梁建设中大量采用墩梁固结的型式,比如连续刚构桥、矮塔斜拉桥等,用以减少大吨位支座的使用与维养。然而,这些大跨度桥梁可采用的抗震策略却极为有限。如果采用强度设计方法,往往需要加大桥梁下部结构和基础的尺寸及配筋,然而即便如此,桥梁的抗震性能也不一定满足规范要求;如果采用延性设计方法,桥梁的下部结构将会出现塑性铰,震后修复极为困难;如果采用减隔震设计方法,仅能在边墩(台)处设置减隔震装置,减隔震效果并不明显。
对于桥梁工程,尤其是大跨度桥梁工程而言,其基础大多采用桩基础,基础隔震难以实现。这是因为,桩基长度通常较大,从几十米到上百米不等。在如此深度下设置隔震层,施工上无法实现;同时,桩基分散布设,不易形成独立且均匀的受力面,理论上不能形成隔震层。因此,在桥梁工程中应用基础隔震理念,需要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桥梁桩基础中无法实现基础隔震的问题,以此提高大跨度墩梁固结桥梁的抗震性能,既保证桥梁的正常运营,又显著减小传至桥梁的地震作用。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桥梁隔震基础形式。该隔震基础通过在桥梁承台内设置隔震层,以实现基础隔震的目的。首先,将承台在高度方向自上而下划分为桥墩承台和桩基承台;其次,在桩基承台顶面设置隔震支座,用以支承桥墩承台与桥墩、上部结构形成的整体结构;最后,为防止桥梁纵向地震位移过大,在桩基承台外侧设置围堰式保护层,其内侧在纵桥向设置缓冲橡胶板,在横桥向设置聚四氟乙烯板,既满足纵桥向滑动性能,又不影响横桥向受力性能。
桥梁隔震基础的优点是:通过在承台内部设置隔震层,使隔震层以上的桥梁结构与地震动的水平成分绝缘;隔震层中设置隔震支座能够安定持续地支承桥梁重量,追随桥梁结构的水平变形、并且具有适当的弹性恢复力;在遭受罕遇地震时,作用于桥墩和上部结构的水平力比一般桥梁要小得多,因此很容易对桥墩和上部结构进行强度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桥梁隔震基础的纵桥向剖面图。
图2为桥梁隔震基础的横桥向剖面图。
图3为隔震层的平面图。
图4为隔震支座的剖面图。
图5为支座本体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桥梁隔震基础将承台从高度方向自上而下划分为桥墩承台2和桩基承台3,在二者之间设置隔震支座7,桥墩承台2与桥墩1形成整体,桩基承台3与桩基4形成整体,桩基承台3顶部设有矩形凹槽,凹槽底部铺设隔震支座7,隔震支座7上部支承桥墩承台2,所述矩形凹槽的深度优选为等于所述桥墩承台2的高度,本实施例中,待桩基4施工完成后,首先浇筑桩基承台3在隔震支座7以下部分的混凝土,进而安装隔震支座7,其次浇筑桥墩承台2混凝土,然后吊装预制的围堰式保护层混凝土,最后施工桥墩1及桥梁上部结构。
本实施例中,支座本体16由橡胶片18、保护层橡胶20与加劲钢板19、支座连接钢板17叠层硫化粘结而成。
本实施例中,下锚杆11的螺杆端部设有螺纹,穿过下套筒10及下连接钢板8与下锚固螺栓9拧紧,形成下连接组件,上锚杆15的螺杆端部设有螺纹,穿过上套筒14及上连接钢板12与上锚固螺栓13拧紧,形成上连接组件。
本实施例中,支座本体16的支座连接钢板17与上、下连接组件通过螺栓连接,形成隔震支座7。
本实施例中,施工桩基承台3时,需将隔震支座7的下连接钢板8、下套筒10、下锚杆11进行预埋,其中桩基承台3的混凝土浇筑到下连接钢板8厚度一半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施工桥墩承台2时,需将隔震支座7的上连接钢板12、上套筒14、上锚杆15浇筑到桥墩承台2的混凝土内,其中界面取为上连接钢板12厚度一半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桩基承台3在外侧设置围堰式保护层,保护层内侧在纵桥向设置缓冲橡胶板6,在横桥向设置聚四氟乙烯板5,其中保护层混凝土与缓冲橡胶板6和聚四氟乙烯板5采用中性的玻璃水进行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61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