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农村污水综合利用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6036.0 | 申请日: | 201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王坚;陈伟;章羞月;张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云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28;C02F3/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农村 污水 综合利用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设施,尤其涉及一种农村污水综合利用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根据农村现状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尤为重要。现阶段农村污水处理中存在较多问题:
(1)环保意识落后,污水任意排放,且污水含有许多的病原体,散发臭味,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周围居民身心健康;
(2)管道等基础设施不完备,资金不足,污水难以收集进行集中处理;
(3)产业结构区域特定差异、受雨季影响及用水量时变化系数较大,造成污水水量、水质变化较大;
(4)农村污水污水处理只包含了生活污水,污水的定义范围太狭隘,忽略了沼液等其他污水;
(5)只单独考虑如何处理污水,未从能源再生利用、节能减排等角度考虑,目前普遍采用的几种处理方法,如生物处理+膜处理工艺、催化氧化+生化处理工艺等等,都普遍存在的工艺复杂,成本昂贵,运行费用高等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农村污水综合利用处理系统,以提升农村污水处理水平,提高能源效益。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处理系统,包括有生物厌氧池和人工生物湿地,生物厌氧池与沼气池及下水道连通,沼气池中的沼液和下水道中的生活污水进入生物厌氧池中,生物厌氧池的出水口与人工生物湿地连通,在生物厌氧池中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人工生物湿地中;
具体地,所述沼气池及生物厌氧池的顶部设有沼气收集管道,沼气收集管道通过沼气净化装置连接至沼气使用设备;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生物厌氧池内设置有挡墙,挡墙将生物厌氧池分隔成两部分,生物厌氧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挡墙两侧,该挡墙底部具有过水孔,靠近进水口的部分除了可进行生物厌氧降解以外,还具有进一步均化水质的作用;
所述人工生物湿地包括有若干块湿地单体,所述湿地单体并列设置,各湿地单体之间互相隔离,各湿地单体两侧均设有集水井,集水井和湿地之间互相连通,相邻集水井之间设有连接口和隔断壁,连接口和隔断壁交替设置,使集水井和湿地单体形成S形的水流通道;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井顶部设有活动盖板,集水井兼具配水和检查井的功能,在日常维护工作中,只需定期将井内渣物捞除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处于水流通道两端的集水井分别设有进水管和排流管。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处理系统可有效解决农村污水处理投资高、工艺复杂、运行成本大处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将农村生活污水与沼液相结合,在提高农村污水处理效果的同时,还可将本系统产生的沼气能源收集处理进行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农村污水综合利用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生物厌氧池的剖面图;
图3是人工生物湿地的平面图;
图4是人工生物湿地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的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处理系统包括有生物厌氧池01和人工生物湿地02,生物厌氧池01与沼气池03及下水道连通,沼气池03中的沼液和下水道中的生活污水进入生物厌氧池01中,生物厌氧池01的出水口与人工生物湿地02连通,在生物厌氧池01中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人工生物湿地02中;
所述沼气池03及生物厌氧池01的顶部设有沼气收集管道04,沼气收集管道04通过沼气净化装置05连接至沼气使用设备06;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生物厌氧池01内设置有挡墙011,挡墙011将生物厌氧池01分隔成两部分,生物厌氧池01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挡墙011两侧,该挡墙011底部具有过水孔,靠近进水口的部分除了可进行生物厌氧降解以外,还具有进一步均化水质的作用。
另外,所述人工生物湿地包括有若干块湿地单体,所述湿地单体并列设置,各湿地单体之间互相隔离,各湿地单体两侧均设有集水井,集水井和湿地之间互相连通,相邻集水井之间设有连接口和隔断壁,连接口和隔断壁交替设置,使集水井和湿地单体形成S形的水流通道;所述集水井顶部设有活动盖板,集水井兼具配水和检查井的功能,在日常维护工作中,只需定期将井内渣物捞除即可;处于水流通道两端的集水井分别设有进水管和排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云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云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60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