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光系数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4304.5 | 申请日: | 2012-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1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娇;叶青;蔡海文;瞿荣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63 | 分类号: | G01N21/63;G01J1/42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张泽纯 |
地址: | 2018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光 系数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光材料,特别是一种用于电光材料的电光系数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激光是19世纪的重大发明,它的问世使光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由于这项新技术为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不断提供广泛而重要的应用途径,从而使光学技术更加繁荣。激光技术在军事、精密计量、机械加工、医疗卫生等领域,以及在研究物质的微观运动规律方面,具有尤为巨大的作用,因此,各国都在积极地发展激光技术。
随着激光器的出现和激光技术的发展,光学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有的已发展成高科技产业,有的则形成新型检测技术,例如:光纤通信、光大气通信、光盘存储、光全息技术、光弹技术、光散射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光调制技术以及光传感技术等。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这些技术,经常需要处理光的偏振问题,因而已开始形成光学技术中新的分支:光偏振技术。
电光效应是指对晶体施加电场时,晶体折射率发生变化的效应。有些晶体内部由于自发极化存在着固有电偶极矩,当对这种晶体施加电场时,外电场使晶体中的固有偶极矩的取向倾向于一致或某种优势取向,即外电场使晶体的光率体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晶体的折射率。在光通信系统中,电-光调制器就是利用电场使晶体的折射率改变这一原理制成的。
以光学陶瓷为例,光学陶瓷是透明电光陶瓷材料中的一种,它的晶体结构与钙钛矿相同,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设备、医疗、军事、激光以及电子行业的新型无机材料,它们是很好的压电换能材料、铁电材料、电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及表面波基质材料等,还可以作为电光材料在光通信中起到光调制作用。光学陶瓷种类较多,如铌镁酸铅-钛酸铅(PMNT)透明陶瓷具有特有性质,而过去主要研究他的压电特性,而对它的电光特性研究在国内外只有少量报道。则进一步认识PMNT透明陶瓷的电光特性是非常有必要的。面对这有着诱人发展前景的新材料,人们研究了各种方法来测量其光学特性。
人们常用的测量电光系数的方法有几种。下面举例介绍两种。
一种是将待测样品上下表面都镀上银膜,使得上下银膜和待测样品构成金属包覆波导。然后用一束经准直的偏振光直接入射于上银膜,测量其入射角。加电压通过角度扫描测量反射率的方法得到一个超高阶导模的衰减全反射谱(ATR)。然后根据ATR谱和电压的关系求得待测样品的二次电光系数。
另一种方法是将样品放置于相互正交的两偏振片之间,使得样品的光轴与入射光的偏振方向成45°放置,然后在样品上施加电压,电场方向沿[001]方向,光沿[100]方向传播。这种方法要用到He-Ne激光器。施加电压后分别测得入射光强和出射光强,根据光强损耗和折射率改变以及电压的关系计算的处样品的有效电光系数。
这些方法有个制备过程复杂,有的对光路要求很高,难以调节。有些只能测出样品的有效电光系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出立方晶体电光材料的电光系数,提供一种电光材料的电光系数测量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测量方便并且能够测量出立方晶体的全部电光系数。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电光系数的测量装置,特点在于其构成包括宽带光源、第一光纤、第一准直器、待测电光材料样品、第二准直器、第二光纤和光谱仪,其连接关系如下:
所述的宽带光源经第二光纤与所述的第一准直器相连,所述的光谱仪的输入端经第二光纤与所述的第二准直器相连,在所述的第一准直器和第二准直器之间设置待测的电光材料样品,该待测的电光材料样品上下表面的镀金电极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该电光材料样品的两端面构成F-P腔。
在所述的第一准直器和所述的电光材料样品之间设有透射TM模光的偏振片。
在所述的第一准直器和所述的电光材料样品之间依次设有透射TM模光的偏振片和半波片,所述的半波片的光轴方向与所述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成45°角放置。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如下:
具有立方晶体结构的电光材料,其二次电光系数张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43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