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酸以及鉴定真菌菌株致病型的方法和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2313.2 | 申请日: | 2012-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30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戴小枫;陈相永;李蕾;柳少燕;王金龙;陈捷胤;田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11 | 分类号: | C12N15/11;C12Q1/68;C12Q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浩然;王凤桐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酸 以及 鉴定 真菌 菌株 致病 方法 试剂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病害防治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核酸、一种鉴定真菌菌株致病型的方法和一种试剂盒。
背景技术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是一种植物致病真菌,它可以导致植物(特别是棉花)发生黄萎病。但是,不同致病型的大丽轮枝菌菌株的致病表现差别很大,例如某些高致病型的菌株感染棉花后会导致棉花的严重病害而引起农田产量的下降,而某些低致病型的菌株感染棉花后仅导致棉花的轻微病害且对农田产量影响较小。此外,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型还表现出一定的潜伏性,即高致病型菌株在感染当年可能不致病,而在次年大范围地严重致病。
如果能够检测出农田中大丽轮枝菌的主要菌株类型,并对其致病型作出准确的判断,就可以结合药物防治和轮作等农业手段抑制病害的发生,从而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如何准确判断大丽轮枝菌菌株的致病型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核酸、一种鉴定真菌菌株致病型的方法和一种试剂盒。
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为本发明人发现的在高致病型的大丽轮枝菌菌株的基因组序列中出现而在低致病型的大丽轮枝菌的基因组序列中不出现的序列。因而,对于某一致病型待测的大丽轮枝菌菌株,只要鉴定该大丽轮枝菌菌株的基因组的序列中是否存在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即可获知该大丽轮枝菌菌株是否为高致病型大丽轮枝菌。具体地,如果鉴定出该大丽轮枝菌菌株的基因组的序列中不存在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则判断该大丽轮枝菌菌株不属于高致病型;如果鉴定出该大丽轮枝菌菌株的基因组的序列中存在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则判断该大丽轮枝菌菌株属于高致病型。并且,如果该大丽轮枝菌菌株的基因组的序列中不存在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中的特异性序列,就能够充分证明该大丽轮枝菌菌株的基因组的序列中不存在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由此,本发明的发明人得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核酸,该核酸具有SEQ IDNO:1所示的序列,或者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中的特异性序列所示的序列,并且所述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中的特异性序列在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全基因组序列范围内仅存在于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中。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与如上所述的核酸互补的核酸。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鉴定真菌菌株致病型的方法,所述真菌菌株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含有大丽轮枝菌的全基因组DNA的待测样本;(2)检测所述待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第一分子标记,所述第一分子标记为如上所述的核酸;(3)根据步骤(2)的检测结果判断大丽轮枝菌菌株的致病型,在所述待测样本中不存在所述第一分子标记的情况下,则指示所述大丽轮枝菌的菌株不属于高致病型;在所述待测样本中存在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的核酸或它的互补核酸的情况下,则指示该大丽轮枝菌的菌株属于高致病型。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含有如上所述的核酸,以及PCR试剂和/或分子杂交试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鉴定的高致病型的大丽轮枝菌的导致棉花发生黄萎病的平均病情指数为56.6;本发明鉴定的低致病型的大丽轮枝菌的导致棉花发生黄萎病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2.0。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酸,该核酸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或者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中的特异性序列,并且所述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中的特异性序列在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全基因组序列范围内仅存在于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23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手机短信平台的煤矿热网监控系统
- 下一篇:一种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