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5347.0 | 申请日: | 2012-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0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徐革锋;牟振波;刘洋;李永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韩末洙 |
地址: | 15007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杂交 苗种 培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与哲罗鲑(Hucho taimen)均属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分为细鳞鲑属(Brachymystax)和哲罗鲑属(Hucho)。濒危等级:均为易危,均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鳞鲑营养丰富,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易于驯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哲罗鲑具有速度快,个体大,可食用部分多,但难于驯化,属名贵鱼类,因而进行细鳞鲑与哲罗鲑的远缘属间杂交,获得杂交鲑既具有生长速度快又兼顾易于驯化和肉味鲜美之特性。但目前细鳞鲑与哲罗鲑交配获得的杂交鲑苗种在培育过程中存在死亡率高的问题。
哲罗鲑母本与细鳞鲑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杂交鲑子代,这种属间远缘杂交属于非孟德尔遗传,即属于母性遗传。这种遗传方式直接影响杂交鲑的食性,尤其在鱼苗的开口阶段。哲罗鲑属于凶猛性肉食鱼类,难于人工开口驯化;而细鳞鲑属于偏杂食性鱼类,易于人工开口驯化;而杂交鲑的食性介于双亲之间,但更偏母本(哲罗鲑),导致杂交鲑的驯化难易程度也介于双亲之间。因此哲罗鲑和细鳞鲑的培育方法都不适用于杂交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解决目前细鳞鲑与哲罗鲑交配获得的杂交鲑苗种培育过程中死亡率高,以及其他鱼类的苗种培育技术过于繁琐,不易于工厂化,并不适用于细鳞鲑与哲罗鲑杂交苗种的培育的问题,提供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
本发明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一、按每个30cm×45cm小平列槽5000粒受精卵的密度将杂交鲑受精卵放入经消毒的平列槽中,在避光条件下孵化至仔鱼破膜,破膜过程中去除卵皮、死卵和死苗;二、仔鱼上浮后按每个45cm×2.5m大平列槽放养10000尾的密度培育,杂交鲑仔鱼开口阶段选用水蚤为生物饵料进行饲喂,仔鱼开口7至10天后,选用水蚯蚓饲喂5~7天,而后选择水蚯蚓与全价配合饲料混合制成的食泥饲喂5~7天,之后用全价配合饲料饲喂,以上各种饲料的饲喂方式为:每天6次,每次之间间隔2小时,日投喂量为仔鱼体重的10%~15%,待鱼苗体重达0.5g后改按每天投喂4次,每次之间间隔3小时,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4%~6%进行培育,待鱼苗体重达5g改每天投喂2~3次,每次之间间隔4~6小时,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2%~3%,继续培育至鱼苗体重达10~12g的苗种,即完成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步骤二中鱼苗体重大于0.5g后养殖密度要在4000~6000尾/m3。
本发明所述杂交鲑是以细鳞鲑作为父本、哲罗鲑作为母本杂交获得的子代。
步骤一中仔鱼开口阶段是指仔鱼初次摄食至成功进食全价配合饲料的过程。
目前研究发现,只有以哲罗鲑母本与细鳞鲑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子代可存活,并且为具有明显杂交优势的杂交鲑,而以细鳞鲑母本与哲罗鲑父本杂交无法得到成活后代。这种属间远缘杂交属于非孟德尔遗传,即属于母性遗传。这种遗传方式直接影响杂交鲑的食性,尤其在鱼苗的开口阶段。哲罗鲑属于凶猛性肉食鱼类,难于人工开口驯化;而细鳞鲑属于偏杂食性鱼类,易于人工开口驯化;而他们的杂交后代(杂交鲑)的食性介于双亲之间,但更偏母本(哲罗鲑),导致杂交鲑的驯化难易程度也介于双亲之间。因此,哲罗鲑和细鳞鲑的培育方法都不适用于杂交鲑。
本发明方法具有生态友好、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广示范等优点。本发明培育的杂交鲑苗种品质好,成活率可提高到80%以上,有效的改善了传统培育方式中的高死亡率、直接应用全价饲料开口死亡率高,同时也为其他凶猛鱼类的仔鱼开口和人工驯化提供了参考和经验。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53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