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型透水地层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5150.7 | 申请日: | 2011-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53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华;杨博;杨飞;张和平;杨益;胡天富;杨海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方远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7/32 | 分类号: | E01C7/32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蔡正保 |
地址: | 318000 浙江省台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型 透水 地层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集水、取水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地层结构,特别是一种生态型透水地层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中室外路面的铺设,通常采用浇筑足量的混凝土制成混凝土层,整平其表面后再铺贴地砖以形成铺面。其一由于混凝土不具有透水性,砖体表面的水份无法渗入到混凝土下方的土壤中,因此地表面容易产生大量积水,当急速在某一地区下大雨时,更容易发生水淹甚至造成水灾;另一方面,经研究发现,由于雨水长期无法下渗至地下土壤中,会造成都市中的热岛效应,破坏城市聚集范围内的气候,间接影响人体健康;再者,地底土壤一直没有雨水的渗入,将会造成地底深层的地下水枯竭。
由此在城市中的不透水性质的地表影响下,大气中所含的水分与土层无法进行自然中的交换循环,持久造成城市中空气或极度潮湿或极度干燥,地层下土壤中水分不断枯竭,长久以往该城市气候恶劣至难以改善,破坏城市生态环境,人类无法健康生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设置若干层具有不同功能的地质层,来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和反馈补给外界湿度的生态型透水地层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生态型透水地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层结构包括能够覆盖并具有渗透性的表层和位于上述表层下方能够存储水量的蓄水层,所述的表层与蓄水层之间夹设有能够引导水流下渗的渗透层。
本生态型透水地层结构中若干地质层由纵向方向依次平铺贴设,故每相邻两层地质层呈直接相接触的密贴设置,其中表层与渗透层所采用的铺设材料均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即两者之间具有大量的连通孔结构,蓄水层中所采用的铺设材料不具备渗透性,以防止水分继续下渗。当处于下雨天气时,大量雨水易由表层下渗并通过渗透层的下渗引导收集入蓄水层内滞留,由此可减少路面积水,保持路面干净;由于外界处于阴雨天气或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无需进行湿度补给,故存储的雨水将长期保留在蓄水层内,当外界气候变得高温干燥时,将蓄水层内的雨水通过向外喷洒的方式反馈入空气中,以调节空气湿度、降低大气温度,由此解决了城市积水和热岛效应两大难题。
在上述的生态型透水地层结构中,所述的蓄水层包括贴设在上述渗透层底面的防水层,所述的防水层底面贴设有结构层,所述结构层的下方设置有地下室,所述与地下室同层处设置有储水池,所述储水池与渗透层之间通过自然流落或者引流管相连通。防水层采用高效的防水渗透材料,使其有效防止水分由地下室顶面渗漏;结构层采用混凝土材料构造从而增强该层的承重强度,结构层贴近地下室顶部,其为地下室的顶部框架结构,起到对地下室上方承重的支撑作用。引流管两端的通口一一对应连通渗透层与储水池的内腔,渗透层中蕴含的水分导流入引流管中并收集到储水池内。
在上述的生态型透水地层结构中,所述的蓄水层包括贴设在上述渗透层底面的防水土工布层,所述的防水土工布层底面贴设有塘渣回填层,所述塘渣回填层的下方为地下土层,所述地下土层的位置处开设有储水池,所述储水池与渗透层之间通过自然流落或者引流管相连通。防水土工布层所采用的材料价格低廉,塘渣回填层可采用建筑废料进行填压并找平,由此降低成本。
在上述的生态型透水地层结构中,所述的蓄水层包括贴设在上述渗透层底面的砂石储水层,所述的砂石储水层的下方为地下土层。在地下土层上铺设砂石回填压实找平形成的砂石储水层,该砂石储水层中的颗粒级配里留有适当空隙,其一方面利于雨水下渗,另一方面也可以储存来不及下渗的雨水。
在上述的生态型透水地层结构中,所述的储水池内设置能够驱动蓄水上升并喷洒出地层的离心水泵。离心水泵在高温干燥的天气可以泵出雨水对路面和植被进行喷洒。
在上述的生态型透水地层结构中,所述的渗透层包括位于上侧的透水混凝土渗透层和密贴于透水混凝土渗透层底面的陶粒渗透层。陶粒渗透层的渗透能力大于透水混凝土渗透层,其能够加快水分的下渗动作。铺设的陶粒渗透层厚度大于100mm,其上浇筑大于150mm厚的透水混凝土渗透层(强度≥C20)。
在上述的生态型透水地层结构中,所述的渗透层包括透水混凝土渗透层。透水混凝土渗透层采用的混凝土材料价格低廉,降低成本。透水混凝土渗透层厚度大于150mm(强度≥C20)。
在上述的生态型透水地层结构中,所述的表层包括位于顶侧的生态路面砖层,所述的生态路面砖层与渗透层之间设有将两者粘合的铺贴层。铺贴层采用比例为1∶4的水泥绿豆砂浆铺设30-50mm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方远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方远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51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耦合磁传感器
- 下一篇:一种糖类过敏原的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