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023252.7 申请日: 2012-02-02
公开(公告)号: CN102552145A 公开(公告)日: 2012-07-11
发明(设计)人: 乔元彪 申请(专利权)人: 吕梁学院
主分类号: A61K9/127 分类号: A61K9/127;A61K47/24;A61K38/00;A61K38/38;A61K38/43;A61K49/00;A61P35/00;A61P31/18
代理公司: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代理人: 朱源
地址: 033001 山西*** 国省代码: 山西;1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人工 脂质体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学领域,涉及一种蛋白质药物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人工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脂质体独特的物理、生理和药理特征,如具有备整合亲水性和疏水性药物能力、生物适应性好、毒性低、无免疫系统响应及其在作用位点活性药物的靶向缓释能力等,因此,作为治疗型或诊断型活性试剂,脂质体载体的研究一直以来得到广泛的关注。自从发现脂质体以来,其产品的大小能够从微米到纳米有效地控制;部分载体系统通过表面改性后与多肽、蛋白质和抗体进行了功能性整合。目前,FDA机构已经批准如阿米卡星/HSPC/CH/DSPG,胞壁酰二肽/DSPC/PS(1:1)等25种以上的脂质体剂型药物在临床试验,部分药品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主要采取以下4种途径:水相搅拌、超声技术(探头超声和水浴超声分散技术)、反向蒸发技术以及冷冻脱水干燥技术。脂质体药物为兼具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产品,分别通过以下4种不同的途径对靶向细胞发挥作用:网状内皮组织中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内吞作用、药物与细胞表面弱的疏水性(或静电)等非选择性作用以及药物和细胞表面组分的选择性作用、磷脂双分子层插入血清细胞膜并释放到细胞质中、脂质体转移到细胞内膜或亚细胞器膜中。在以上情况中,较难判断竞争性优势的作用途径,同时对于1种以上的协同作用过程目前尚未清楚。

对于治疗型和诊断型脂质体药物,尽管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然而,在具体药品的开发应用中,脂质体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网状内皮组织细胞对脂质体的生物降解速率很快,导致活性药物组分很难达到稳定、持久的缓释和传递功效。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在脂质体药物的构建中成功采用了2类聚合材料的改性方法:通过亲水性聚合材料如聚乙烯乙二醇(PEG)对现有的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此外,可将预包裹的载药脂质体整合到聚合物基质系统中,从而有效控制脂质体药物的缓释和传递。然而,在预包裹载药脂质体与聚合基质的复合构建中,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同时技术要求严格,需要药学、生物材料科学、化学、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相关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脂质体药物体系具有稳定性差、药物半衰期短和体内药物清除速率快等不足,使用亲水性聚合材料改性后能够明显改善脂质体的药理特性。这种方法兼具了载药脂质体和包裹基质材料的优点,药物的稳定性提高,同时持久的药物传递能力增强。然而,使用亲水性聚合材料的最大缺点在于生物适应性差。为实现载药脂质体与聚合材料的复合构建,须将脂质体暴露在有机溶剂并进行热超声,导致药物的生物活性明显下降。

当前,脂质体的构建耦合聚合基质的包裹技术是国内外制药行业的研究热点。这种研究不仅有望提高药物稳定性和持久的缓释控制,维持体内药物水平和延长用药的时间间隔,减小药物对肠胃道等组织的毒副作用;同时有望高效保留药物活力,保证临床的治疗效果。为此,构建并开发了不同的技术用来将载药脂质体包裹进聚合性骨架结构中。总体来看,这种研究仍处于基础的探索阶段,距离临床的成功应用仍有大量的技术难题等待解决。

对现有脂质体载体的改性进行技术革新是制药行业的另一个研究热点。磷脂类(PC)脂质体在国内外的报道已有很多,但PC如蛋黄卵磷脂(EPC)或大豆卵磷脂(SPC)具有构型多变(锥形和圆柱形异构)导致形成的载药脂质体的稳定性较低。在常见的口服或静脉滴注等给药途径中,尽管脂质体药物的药效高,但体液生理条件如酶催化使得载体的稳定性差,直接导致了药物水平的维持和清除时间很短(通常维持数小时),因此在临床中需要持续给药。专利申请人曾将EPC和SPC分别与无机离子进行杂交,得到了稳定性好、生物适应性高、等电点适中、分离和纯化过程简单且不溶的胶束纳米材料(参见专利CN102107131A)。相对于其他的脂质体系统,载体材料的制备具有条件十分温和、工艺流程简单等优点,产品分散性高、粒度小(约5nm,与蛋白质和药物分子的几何尺寸具有相同数量级)且分布均匀。

蛋黄卵磷脂锆(Zr(EPC)2)和大豆卵磷脂锆(Zr(SPC)2)作为脂质体载体,具有以下的优点:1. 脂质体制备条件非常温和,避免采用有机溶剂和热超声,有效地预防了蛋白质分子的构型变化和活力下降;2. 脂质体药物与基质、底物的分离过程简单,离心和洗涤操作可方便地实现了脂质体纳米颗粒的纯化;3. 稳定性高和机械强度适中的载体是保证脂质体药物对于溶剂和加热等条件维持稳定的前提;4. 载体对蛋白质药物的吸附容量大,且通过条件选择可进行人为控制;5. 载体与蛋白质的几何尺寸相似,吸附动力学同时兼具主动和被动2个过程,产品的制备周期短。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梁学院,未经吕梁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32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