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3-二甲基-1-丁醇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015183.5 | 申请日: | 201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4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成;蔡亚;张振宇;丁力;陆文龙;杨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牛塘化工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31/125 | 分类号: | C07C31/125;C07C29/09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天龙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5 | 代理人: | 王淑勤 |
地址: | 21316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甲基 丁醇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3,3-二甲基-1-丁醇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纽甜是一种新型的食品添加剂,其甜度为蔗糖的8000倍,因此受到关注。合成纽甜的主要中间体3,3-二甲基丁醛是由3,3-二甲基-1-丁醇氧化制得的。中国专利CN101696153A公开了以卤代叔丁烷和1,2-二氯乙烷,或1,2-二溴乙烷,或1,2-二碘乙烷为原料,先制得叔丁基卤化镁格氏试剂,然后与1,2-二卤乙烷进行格氏反应合成3,3-二甲基-1-卤-丁烷,再在氢氧化钾水溶液中水解制得3,3-二甲基-1-丁醇。该方法虽然原料易得,但是格氏试剂叔丁基卤化镁与1,2-二卤乙烷进行的格氏反应涉及很多的副反应,尤其是格氏试剂会与1,2-二卤乙烷的第二个卤原子进行偶联反应,生成大分子的2,2,5,5-四甲基己烷,从而降低了反应的收率,造成后处理的困难,而且在格氏反应后,3,3-二甲基-1-卤-丁烷进行水解的同时还存在消除反应等副反应,转化率会高,但是产品的收率不会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原料廉价、易得,工艺路线短,成本低,可以实行工业化生产的3,3-二甲基-1-丁醇的制备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3,3-二甲基-1-丁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甲醛与格氏试剂新戊烷基卤化镁进行格氏反应,所得产物进行水解、萃取分离、蒸馏制得3,3-二甲基-1-丁醇,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①将原料镁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同时加入醚溶剂将镁浸没,加热至30~45℃后,加入引发剂引发反应并产生剧烈回流,待回流平稳后,滴加卤代新戊烷和醚溶剂的混合液,滴加过程保持回流,滴加时间为0.5~3小时,滴加完毕后,再保持回流0.5~5小时,所得反应液为格氏试剂新戊烷基卤化镁;
②将步骤①制得的反应液格氏试剂新戊烷基卤化镁冷却到30℃以下,通入干燥的甲醛气体并控制通气速度以保持反应体系温度不超过30℃,通气结束后,继续搅拌0.5~2小时,格氏反应完成后得到3,3-二甲基-丁氧基卤化镁;
③将步骤②制得的3,3-二甲基-丁氧基卤化镁加入水或饱和氯化铵水溶液中,搅拌均匀进行水解反应,生成3,3-二甲基-1-丁醇及镁的化合物,加入稀酸调节体系的pH值呈弱酸性,使镁的化合物溶解,所得料液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淡黄色的有机层,下层为水层;
④对步骤③所得料液进行水层与有机层分离,分离出下面的水层,保留有机层,用萃取溶剂对分离出的水层进行萃取1~5次,每次萃取分离出的有机层与上述保留的有机层合并;
⑤将步骤④所得有机层干燥后,再进行常压蒸馏,收集141~143℃的馏分,即为3,3-二甲基-1-丁醇。
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①中,镁与卤代新戊烷的摩尔用量比为1.0~2.0 :1;在滴加的卤代新戊烷和醚溶剂的混合液体中,卤代新戊烷与醚溶剂的用量比为1mol :300~600ml;每摩尔卤代新戊烷的引发剂用量为1~3g。
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①中的卤代新戊烷为氯代新戊烷、溴代新戊烷或碘代新戊烷 ;醚溶剂为乙醚、四氢呋喃、甲基四氢呋喃、二氧六环、叔丁基甲基醚、二丁醚或二苯醚;引发剂为碘、溴乙烷、碘甲烷或1,2-二溴乙烷。
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②中,甲醛与格氏试剂的摩尔用量比为1~1.5mol :1mol。
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③中的稀酸为浓度10wt%的盐酸、硫酸、甲酸、乙酸或磷酸的水溶液。
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③中的稀酸为浓度10wt%的盐酸水溶液或浓度10wt%的硫酸水溶液。
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④中的萃取溶剂为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二氯甲烷、氯仿、环己烷、环戊烷中的一种;每次萃取的萃取剂用量与水层的体积比为1~3 :10。
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④中的萃取溶剂为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或环己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牛塘化工厂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牛塘化工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51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