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囊式机车车辆推动碰撞实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9866.X | 申请日: | 201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4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华;肖守讷;柳忠彬;缪炳荣;阳光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7/08 | 分类号: | G01M17/08;G01M7/08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张澎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车车辆 推动 碰撞 实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机车车辆高速碰撞实验系统与平台。
背景技术
机车车辆碰撞事故是机车车辆运行中最为严重的事故之一。为了研究和探讨机车车辆在一定速度下的碰撞特性,特别是机车车辆在发生碰撞时,机车车辆能量吸收装置、机车司机室结构、客车端部等关键部位发生的破坏形式、破坏程度,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多采用大型软件对机车车辆结构件及整车的碰撞进行计算仿真,以期通过此手段研究碰撞的一些特征参量,作为设计的依据。但由于弹性体与刚体混合形成的撞击问题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模式可循,单纯的计算仿真与实际碰撞的特性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以上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车车辆碰撞的囊式大行程柔性推动碰撞实验系统,以实现机车车辆大质量、大行程、长距离持续作动,使机车车辆获得的能量或速度得以大幅度提高,实现高速、超高速列车碰撞实验的深度开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施系统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囊式机车车辆推动碰撞实验系统,由空气压缩系统100、大容量高压气体贮存系统200、气囊充气管路系统300、气囊推动系统400、机车车辆碰撞系统500和数据监测系统600组成;空气压缩系统100通过管道与大容量高压气体贮存系统200气路连接;大容量高压气体贮存系统100与气囊充气管路系统气路300连接;气囊充气管路系统300与气囊推动系统400气路连接;为主动车辆起到持续推动作用的气囊推动系统400与机车车辆碰撞系统500之间为柔性接触联接。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囊式机车车辆推动碰撞实验系统,充分利用贮气罐中高压空气的压缩能,对压缩空气进行有效可控地释放,实现车辆不同能级、不同速度的碰撞推动与实验。囊式大行程机车车辆推动碰撞实验系统,将上述各子系统按功能与工艺流程进行配置,构成一个完整的机车车辆碰撞实验系统。
本发明将传统固定活塞作功过程或气体瞬间爆破能量传递过程转变为柔性气囊持续作功的过程,随着折叠压缩气囊展开和长度的增加,实现了大行程、长距离持续作功,使机车车辆获得的能量或速度得以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实现高速列车碰撞实验的深度开展。本发明制作简便、成本低、作用力大且持久、稳定可靠、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如下:
图1是囊式机车车辆推动碰撞实验系统示意图。
图2为囊式机车车辆推动碰撞实验系统气囊展开推动示意图。
图3为囊式机车车辆推动碰撞实验系统车辆碰撞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囊式机车车辆推动碰撞实验系统,如图1、图2、图3所示,系统包括:空气压缩系统100、大容量高压气体贮存系统200、气囊充气管路系统300、气囊推动系统400、机车车辆碰撞系统500和数据监测系统600。所述空气压缩系统(100)通过管道与大容量高压气体贮存系统200相连接,所述大容量高压气体贮存系统通过管道与气囊充气管路系统相连接,所述气囊充气管路系统与气囊推动系统相连接,所述气囊推动系统对机车车辆碰撞系统之主动车辆起到持续推动作用。
空气压缩系统沿气路顺序设有空气压缩机、除湿器、安全单向阀。空气压缩机1与除湿器2通过管道连接,除湿器与安全单向阀3通过管道连接。
大容量高压气体贮存系统200由储气罐5、放空阀4、排液阀6、气压计51和出气管道组成,储气罐5与空气压缩系统100中安全单向阀3通过管道连接,放空阀4与储气罐5连接,且位于储气罐5上方,排液阀6与储气罐5连接,且位于储气罐5下方,储气罐设有出气通道,气压计与储气罐5连通。
气囊充气管路系统设有流量控制阀及开闭控制阀的驱动装置。气囊充气管路系统300设有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流量控制阀11,控制阀设有驱动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98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