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腔体积分析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5578.7 | 申请日: | 201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2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R.A.帕施尼克;D.威尔金森;G.彻斯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葛青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积 分析 | ||
技术领域
本披露内容涉及部件的内腔的体积分析。
背景技术
载客和商用车辆可具有各种部件,其在制造该部件前可利用软件建模。特别地,工程师可使用软件来设计一个或多个车辆部件的物理特性的虚拟表示。而且,软件可允许工程师观察部件在虚拟环境中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式。
发明内容
一种示例性计算设备包括主应用和分析工具。该主应用被配置为呈现接口给用户且允许用户修改部件模型。部件模型包括车辆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三维表示,且具有至少部分地限定了内腔的虚拟壳体。分析工具被配置为产生表示内腔的实心体,和计算实心体的体积。分析工具还被配置为确定该内腔是否由部件模型的虚拟壳体划界。
确定车辆部件的体积的一种示例性方法包括加载部件模型至主应用中,确定内腔是否由虚拟壳体划界,和如果该内腔由循壳体划界则产生表示该内腔的实心体。而且,该方法包括确定实心体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配置为确定车辆部件内使用的流体的体积的示例性系统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示例性部件模型的横截面视图,其可被用于图1的系统中;
图3示出了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被系统用于基于部件模型确定车辆部件中使用的流体的体积;
图4示出了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其方法可被计算设备设施以确定内腔是否由部件模型所代表的车辆部件的壳体划界;
图5示出了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被计算设备实施以连接部件模型的子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系统100,其能基于部件模型确定被各种车辆部件使用的流体(例如,油、冷却剂、空气等)的量。系统100可采取许多不同形式且包括多个和/或替换的部件和设备。虽然示例系统100被示出于附图中,但是这些附图中示出的部件不是限制性的。实际上,附加的或替换的部件和/或装置可被使用。
系统100可包括计算设备105,其被配置为访问部件库110和执行主应用115和分析工具120。系统100可被用于对部件设计和建模,该部件可被用于任意乘客或商用汽车,例如混合动力车辆,其包括插电式混合电动车辆(PHEV)或增程式电动车辆(EREV),燃气动力车辆、电池电动车辆(BEV)等。
计算设备105可包括输入设备125和输出设备130以与用户交互,例如软件工程师或开发人员,从而用户可设计和生成各种车辆部件的计算机模型。输入设备125可包括任意设备,其允许用户提供信息或命令给计算设备105。输入设备125可包括例如计算机鼠标和/或键盘。输出设备130可包括任意设备,其被配置为呈现信息给用户。由此,输出设备130可包括显示屏或计算机监视器,例如液晶显示(LCD)屏。
计算设备105可被配置为使用任意数量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且通常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其中该指令可由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执行。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可由利用各个熟知的编程语言和/或技术(包括但不限于JavaTM,C,C++,Visual Basic,Java Script,Perl等中的一个或其组合)建立的计算机程序编译或解释。通常,处理器(例如微处理器)接收指令,例如从储存器、计算机可读介质等,且执行这些指令,由此执行一个或多个方法,包括这里所述的一个或多个方法。这些指令和其他数据可被利用大量已知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储存和传输。
计算机可读介质(也称为处理器可读介质)包括任意非暂时(例如有形的)介质,其参与提供数据(例如指令),该数据可被计算机(例如通过计算机的处理器)读取。这种介质可采取许多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非挥发性介质和挥发性介质。非挥发性介质可包括,例如光学或磁性盘和其他持久储存器。挥发性介质可包括,例如动态随机访问储存器(DRAM),其通常构成主储存器。这种指令可被一个或多个传输介质传输,包括同轴电缆、铜线和光纤,包括电线(其包括连接到计算机的处理器的系统总线)。计算机可读介质的通常形式包括,例如软盘、柔性盘、硬盘、磁带、任意其他磁性介质、CD-ROM、DVD、任意其他光学介质、穿孔卡、纸带、任意其他具有孔图案的物理介质、RAM、PROM、EPROM、FLASH-EEPROM、任意其他储存芯片或盒、或计算机可读取的任意其他介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55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