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惯容器与阻尼同轴并联的一体式减振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0046.0 | 申请日: | 2011-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40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陈龙;杨晓峰;张孝良;汪若尘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5/173 | 分类号: | F16F15/173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容器 阻尼 同轴 并联 体式 减振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振器装置,特指惯容器与阻尼同轴并联的一体式减振器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机械系统与相应的电路系统在简谐激励条件下的数学模型(即描述它们的动态特性的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具有相同的形式这一特点,历史上曾提出过两类不同的机电模拟理论。第一类机电模拟是以力与电压相似,速度与电流相似为基础,建立起机械系统的质量、阻尼和弹簧元件分别与电路系统的电感、电阻和电容元件相对应的模拟关系,并由此引出“机械阻抗”的概念;第二类机电模拟和“机械导纳”的概念是以力与电流相似,速度与电压相似为基础,建立起机械系统的质量、阻尼和弹簧元件分别与电路系统的电容、电阻和电感元件相对应的模拟关系。由于使用上的方便,现在主要采用的是第二类机电模拟理论。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发现机械系统中的质量元件,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定义,其加速度必须以惯性坐标系为基础(这就说明质量元件属于单端点元件)。这一特点使得质量元件有别于其他元件均具有两个独立、自由的端点(即两个端点均不受特定参考系的限制),造成了机械网络与电路网络的不完全对等。从而,机电模拟理论在运用上收到极大的限制。
针对该现象,一种名为惯容器的机械装置应运而生。如同机械系统中的弹簧和阻尼器一样,这种装置不需要以惯性坐标系为参考系,是一种真正的两端点元件,它两端的受力正比于相应两端的加速度,其比例常数称为“惯质系数”,单位为千克。由于惯容器具有实现方法多样,并能以较小质量达到较大惯性质量,以及空间布置灵活等特点,现已研究用于车辆悬架、火车悬架和建筑物防震系统中,结果显示系统的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在新的机电模拟理论中,通过采用该装置代替传统的质量元件,使得机械与电路系统中相模拟的元件严格对等,从而解决了机电模拟理论运用上的难题。该装置可广泛用于隔振技术领域,如车辆悬架、火车悬架、建筑物防震和吸收动力机械振动等方向。
惯容器的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F表示施加在两端点上的力、b表示惯质系数(其单位为kg)、 和 表示两端点的加速度,惯质系数可由惯容器的具体结构和飞轮的转动惯量而计算出。
通过惯容器的动力学方程可以看出,惯容器在物理意义上,具有以较小实体质量而实现较大惯性质量(虚质量)的作用。将这一特点应用于车辆悬架设计,可以起到提高悬架簧载质量的同时而又不增加车身自重的效果,从而提高车辆平顺性、舒适性和稳定性等一系列性能。
惯容器是被动机械装置,其实现方式多样。在车辆悬架应用方面,惯容器的布置需要克服许多工程实际问题,比如,底盘内可供惯容器布置的空间较小、惯容器和阻尼的工作行程有限、汽车轻量化需求等。
为了克服惯容器在车辆悬架应用中的限制,考虑到实际应用中也很难通过机电模拟理论,将复杂机械网络(由任意多个弹簧、阻尼和惯容器元件所组成的机械网络)布置在车辆悬架中,而应该采用较为简单的结构。同时,在车辆工程应用中悬架弹簧的布置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故减振器设计中可暂不考虑设置弹簧。
在机械元件中,滚珠丝杠装置可以将丝杆的绕轴向旋转运动转换成滚珠丝杠螺母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也可将丝杆的轴向直线运动转换成滚珠丝杠螺母的旋转运动,即丝杆和滚珠丝杠螺母均可作为主动件或从动件。这一结构特点对于实现惯容器功能起到关键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出一种惯容器与阻尼同轴并联的一体式减振器装置,将惯容器运用于悬架设计,以提高车辆的综合性能;通过惯容器与阻尼的同轴并联方式,以克服车辆底盘内机械元件布置空间较小和工作行程有限的缺点;通过将惯容器与阻尼一体式设计,使得该装置元件化,便于在车辆工程中的制造和应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机电模拟理论,采用惯容器与阻尼直接并联,该结构布置简单可行,也最可能在车辆悬架中实现。同时,运用滚珠丝杠装置的结构特点,在滚珠丝杠螺母上同轴固定飞轮,将滚珠丝杠螺母限位旋转以实现惯容器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00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