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化天然气装车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2308.2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2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白改玲;王红;宋媛玲;李卓燕;牛占川;孙金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1/02 | 分类号: | F17D1/02;F17D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化 天然气 装车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化天然气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化天然气装车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液化天然气(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是一种优质能源,具有热值高、燃烧污染小的特点。液化天然气的长距离运输采用LNG船运和槽车运输两种方式,当采用LNG槽车运输时,需要设计槽车装车系统,将LNG从LNG储罐中通过管线输送并充装至槽车内,同时装车后通过槽车运输并直接销售至用户,因此,需要在装车站同时设置贸易计量系统。贸易计量通常采用槽车称重的办法实现,通过称量槽车装车前后的重量,其差值就是LNG的装车量,作为LNG贸易量结算的依据。
现有技术采用每条装车支线手动控制其装车流量,配合操作工人在装车过程中人工观察槽车内的LNG充装量来判断槽车是否装满,然后通过槽车地衡计量装车量。现有技术比较适合槽车装车支线少、每天的装车量小、操作人员需要少的场合,当槽车装车量大、装车支线多、装车作业频繁时,如果仍然采用现有技术,则存在每辆槽车装车量不均匀、需要大量人员同时作业、劳动强度大、容易出现装车过量等问题,同时装车过量造成LNG从槽车内溢出,导致LNG浪费,同时也带来溢出后的LNG气化形成可燃气体引发危险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化天然气装车系统和方法,用以提高装车的效率,保 证装车过程稳定可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化天然气装车系统,其包括:
LNG装车总管,与LNG储罐相连接,将LNG储罐中的LNG输送至装车站;
LNG装车管线,设置在装车站,与LNG装车总管相连接,将LNG输送至与其相连接的装车臂对LNG槽车进行装车;
BOG(Boil Off Gas,蒸发气)返回臂,与LNG槽车相连接;
BOG管线,与BOG返回臂相连接;
BOG总管,与BOG管线相连接,将由LNG槽车返回的BOG输送至LNG储罐的气相空间或BOG处理系统;
流量测量仪表和流量控制阀,分别设置在LNG装车管线上,并分别与批量装车控制器电连接;
批量装车控制器与LNG槽车上的信息卡相连接,根据信息卡中记录的LNG槽车的体积、流量测量仪表测得的LNG的流量控制流量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
较佳的,上述装车系统还包括:液位检测器,设置在LNG槽车上并与批量装车控制器电连接,将其检测的LNG槽车的液位信号传递给批量装车控制器;其中,当液位信号超过预先设定的数值时,批量装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并联锁关闭流量控制阀。
较佳的,上述装车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指示仪表,设置在LNG装车管线上,测量和显示LNG装车管线的温度,并当测得的温度高于预先设定的上限值时发出报警信号。
较佳的,上述装车系统还包括:第一压力指示仪表,设置在LNG装车管 线上,测量和显示LNG装车管线内的压力,并当测得的压力高于预先设定的上限值时发出报警信号。
较佳的,上述批量控制器还具有流量累计计量功能,将一段时间内累计装车的LNG量记录下来并远传至服务器。
较佳的,上述装车系统还包括:压力控制阀和压力测量仪表,分别设置在BOG管线上。
较佳的,上述装车系统还包括:第二温度指示仪表,设置在BOG管线上,测量和显示BOG管线的温度,并当测得的温度高于预先设定的上限值时发出报警信号。
较佳的,上述装车系统还包括:第二压力指示仪表,设置在BOG管线上,测量和显示BOG管线内的压力,并当测得的压力高于预先设定的上限值时发出报警信号。
较佳的,采用LNG装车软管和BOG返回软管分别代替上述LNG装车臂和上述BOG返回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液化天然气装车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与LNG储罐相连接的LNG装车总管将LNG储罐中的LNG输送至装车站;
通过设置在装车站并与LNG装车总管相连接的LNG装车管线将LNG输送至与其相连接的装车臂对LNG槽车进行装车;
由LNG槽车返回的BOG通过与LNG槽车依次相连的BOG返回臂、BOG管线和BOG总管输送至LNG储罐的气相空间或BOG处理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寰球工程公司,未经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23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