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晶圆检测方法以及晶圆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86906.0 | 申请日: | 201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8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陈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94 | 分类号: | G01N21/9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骆苏华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方法 以及 装置 | ||
1.一种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两路或两路以上的相干光束掠入射至待测晶圆,在待测晶圆上形成干涉条纹;
待测晶圆进行旋转和平移,使干涉条纹对待测晶圆进行扫描;
位于待测晶圆表面的颗粒使所述干涉条纹发生散射,形成与时间相关的散射光信号;
探测所述散射光信号,基于待测晶圆上不同位置的颗粒所对应的特征频率对所述散射光信号进行处理,形成与频率相关的检测信息;
基于所述检测信息,获取待测晶圆上的颗粒的分布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待测晶圆上不同位置的颗粒所对应的特征频率对所述散射光信号进行处理,形成与频率相关的检测信息的步骤包括:基于待测晶圆上不同位置的颗粒所对应的特征频率对所述散射光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形成频域内的检测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待测晶圆上不同位置的颗粒所对应的特征频率对所述散射光信号进行处理,形成与频率相关的检测信息的步骤包括:对所述散射光信号进行基于所述特征频率的混频的匹配计算,获得散射光信号与特征频率对应信号的相关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所述两路或两路以上的相干光束掠入射至待测晶圆的步骤包括:
提供相干光光源;
对所述相干光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分束,形成两路或者两路以上的相干光束;
之后两路或者或两路以上的相干光束掠入射至待测晶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干光光源包括连续输出的激光光源或者准连续输出的激光光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所述两路或两路以上的相干光束掠入射至待测晶圆,在待测晶圆上形成干涉条纹的步骤包括:
使所述两路或两路以上的相干光束投射至待测晶圆相同的位置,形成完全相重叠的光斑,以形成干涉条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斑为平台型光斑或者高斯光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斑为椭圆形光斑,所述椭圆形光斑的长轴在100~1000微米的范围内,短轴在15~100微米的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待测晶圆进行旋转和平移,使干涉条纹对待测晶圆进行扫描的步骤包括:待测晶圆平移,使光斑沿待测晶圆的径向移动,移动的步进为所述光斑沿晶圆径向的尺寸、所述光斑沿晶圆径向的尺寸的1/2、所述光斑沿晶圆径向的尺寸的1/3或者所述光斑沿晶圆径向的尺寸的1/4。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条纹的周期在100~400nm的范围内。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所述散射光信号的步骤包括:以大于或等于100MHz的频率探测所述散射光信号。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检测信息,获取待测晶圆上的颗粒的分布信息的步骤包括的步骤包括:基于检测信号中的与特征频率对应的信号的有无,获取待测晶圆上不同位置处颗粒的有无。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信号中包括与特征频率对应的信号,所述基于所述检测信息,获取待测晶圆上的颗粒的分布信息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特征频率获取颗粒在待测晶圆上的径向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信号中包括与特征频率对应的信号,所述基于所述检测信息,获取待测晶圆上的颗粒的分布信息的步骤包括:提取检测信号中与特征频率对应的信号,之后将提取出的信号转换到时域中形成处理后散射光信号,基于所述处理后散射光信号的周期数,获取颗粒在待测晶圆上的径向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晶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信号中包括与特征频率对应的信号,所述基于所述检测信息,获取待测晶圆上的颗粒的分布信息的步骤包括:提取检测信号中与特征频率对应的信号,之后将提取出的信号转换到时域中形成处理后散射光信号,基于所述处理后散射光信号出现的时刻,获取颗粒在待测晶圆上的切向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690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