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射频辨识技术应用于书籍上标作业的设备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43670.5 | 申请日: | 201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9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宏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迪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张燕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频 辨识 技术 应用于 书籍 作业 设备 方法 | ||
1.一种射频辨识技术应用于书籍上标作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使用一射频辨识书籍上标作业设备进行一射频辨识标签的数据存取测试作业;
利用一条形码读取机读取一书籍的条形码,连接数据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写入该一射频辨识标签的记忆体,与该一书籍做数据链路作业;
利用一射频辨识标签移动工具,进行射频辨识标签与书籍相对位置检测与射频辨识标签贴附于书籍作业;以及
贴标完成测试作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辨识技术应用于上标作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射频辨识标签的数据存取测试作业,还包括有利用射频辨识上标作业设备读取射频辨识标签的记忆体数据,检测其接收信号的强弱与读取率,以判断该射频辨识标签是否合格可进行后续作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辨识技术应用于书籍上标作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该条形码读取器读取该书籍的条形码,进行数据库连接或经预定编码原则产生新的编码,将该编码写入该合格的射频辨识标签的记忆体内,并再次从射频辨识标签的记忆体读取该数据,以确认正确完成连接作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辨识技术应用于上标作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射频辨识标签与书籍相对位置检测作业是先将书籍放置于射频辨识上标作业设备上的射频辨识标签感应区,将书籍翻开紧靠书籍定位挡板,将经完成正确连线作业的射频辨识标签摆放在书籍内页上,一边移动射频辨识标签相对位置,同时由设备进行检测射频辨识标签接收信号的强弱与读取率,当达到预定合格标准时,由设备显示或提示,停止移动射频辨识标签,并在该位置进行贴标作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射频辨识技术应用于书籍上标作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已完成射频辨识标签贴标作业的书籍,再由射频辨识书籍上标作业设备检测其射频辨识标签接收信号的强弱与读取率,以确认达到预定合格标准,完成整个上标作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射频辨识技术应用于书籍上标作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射频辨识标签移动工具至少有两个端点,以接触射频辨识标签,进行平移操作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射频辨识技术应用于书籍上标作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射频辨识标签的数据存取测试、射频辨识标签与书籍相对位置检测作业、以及贴标完成测试作业中所得到的测试数据,储存在一测试数据数据库或文件中,系统加以计算与分析,找出更佳的测试规格,做为后续测试的规格。
8.一种射频辨识技术应用于书籍上标作业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天线金属隔离箱体,以限制射频辨识标签存取范围,并降低外部电磁干扰,其上至少有一非金属材料的射频辨识标签感应区,以传递电磁波供射频辨识标签测试;
一天线,架设于该天线金属箱体内,用以检测射频辨识标签在上标作业的相关功能特性;
一设备箱体,用以整合该天线金属隔离箱与相关功能,以提供书籍上标作业平台;
一条形码读取器与一弹性固定架;
一书页挡架,以维持书籍翻开的状态;
至少一数字接口,架设于该设备箱体,以传输数据或储存数据;
至少一按键或开关,架设于该设备箱体表面,以执行相关作业控制;以及
至少一显示装置或提示装置,架设于该设备箱体表面,以提供文字、图案、颜色或声响的提示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射频辨识技术应用于上标作业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天线以电性连接内建射频辨识读取器,或以RF同轴电缆线外接射频辨识读取器,以读、写与测试射频辨识标签。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射频辨识技术应用于书籍上标作业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数字接口为一数字通讯接口,用以传输数据与控制指令,与外部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连接,进行系统控制、文件存取、或数据库连线作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射频辨识技术应用于书籍上标作业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数字通讯接口是指以太计算机网络、RS-232接口、RS-485接口、RS-422接口及USB接口的其中之一。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射频辨识技术应用于书籍上标作业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数字接口为一记忆卡,用以进行数据汇入与汇出的离线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迪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艾迪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367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