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检测样品超声波快速萃取仪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21711.1 | 申请日: | 2010-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30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乐爱山;孔祥虹;赵坚;李建华;吴双民;何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B01D11/00 | 分类号: | B01D11/00;B01J19/10;G01N1/34;G01N1/40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100 | 代理人: | 佘文英 |
地址: | 710068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样品 超声波 快速 萃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室检测样品超声波快速萃取仪。
背景技术
实验室在进行样品的有机成分、农(兽)药残留检测、污染物、萃取物检测前,首先要将待测成分用溶剂从样品中萃取出来,然后经纯化、浓缩进行检测。以往样品萃取采取加压萃取、高温萃取、超临界萃取、振荡萃取的方法,时间长、效率低,超临界萃取成本高,技术复杂。目前的样品萃取方法,不能满足快速、高效的检测要求。
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因其频率下限大约等于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性。
超声波快速萃取仪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加速度作用及直进流作用对液体和萃取物作用,达到快速萃取的目的。空化作用就是超声波以每秒两万次以上的压缩力和减压力交互性的高频变换方式向液体进行透射。在减压力作用时,液体中产生真空核群泡,在压缩力作用时,真空核群泡受压力压碎时产生强大的冲击力。直进流作用是超声波在液体中沿声的传播方向产生流动的现象称为直进流,通过此直进流使萃取样品被搅拌,使溶解速度加快。加速度就是液体粒子推动产生的加速度,对于频率较高的超声波萃取仪,空化作用就不显著了,这时的萃取主要靠液体粒子超声作用下的加速度撞击粒子对萃取样品进行高效萃取。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样品超声波快速萃取仪,该萃取仪简单实用,快速,高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检测样品超声波快速萃取仪,所述萃取仪是一长方体箱体,包括减噪声外壳和隔音盖,在箱体内设有超声波发生器、超声波换能器和超声波萃取池,超声波换能器位于超声波萃取池的底部,超声波发生器与超声波换能器相连接,超声波发生器位于超声波萃取池的侧面,在箱体的侧面上设有超声波强度调节器和定时器的控制面板,超声波发生器与控制面板相连接,可调式金属器皿架是与超声波萃取池相匹配的独立装置,可方便的放入萃取池或从中取出。
其中可调式金属器皿架由可移动长杆和可移动短杆、固定竖杆和固定横杆、底网组成,在可移动长杆和短杆两端各设有一个卡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超声减噪声外壳,减弱可能产生的噪音,利用可调式器皿架实现一次可萃取多个样品,应用超声波强度调节器调节超生波的强度,有针对性地提高检测样品萃取效率,设定萃取时间达到一致的萃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超声波快速萃取仪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可调式器皿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法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外观呈长方体结构,超声波发生器1、超声波换能器9、超声波萃取池8位于箱体之中,超声波强度调节器4和定时器2等的控制面板3位于箱体的侧面,超声波发生器1与多个换能器9相连接,换能器位于超声波萃取池8的底部,金属制作的可调式器皿架7是与萃取池相匹配的独立装置,可方便的放入萃取池或从中取出,外部由减噪声外壳5及隔音盖6组成。
如图2所示,可调式金属器皿架由可移动长杆10、可移动短杆11、固定竖杆12、固定横杆13、底网14等组成,可移动长杆和短杆两端各有一个卡扣以达到固定和移动的目的,通过调节可移动长杆和短杆可方便的调节器皿架上部方孔的大小和高低,使器皿相对固定,以满足固定不同大小盛装样品器皿的需要。
使用时,在萃取池8内注入适量水,将检测样品放入玻璃器皿中,加入适当的萃取液,玻璃器皿置于可调式器皿架7中,调解可移动长杆10和短杆11使器皿上部相对固定,将器皿架及装有检测样品的玻璃器皿一同放入萃取池内,根据样品的种类设定超声波强度及萃取时间,超声完成后取出,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食品及添加剂、化妆品、果汁及饮料、农副产品、药品、纺织品及原料、树脂、化工品、矿产品、土壤等检测样品的快速萃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未经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17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