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气混凝土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47106.6 | 申请日: | 201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3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吴智深;朱吉鹏;杨若冲;吴智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智深;江苏艾特克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吉鹏 |
主分类号: | C04B28/14 | 分类号: | C04B28/1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1009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超保温、高强加气混凝土的制造方法,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 科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资源、能源、环境、经济与性能是材料科学特别是建筑材料工业发展应综合考虑的 问题。人类日益面临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的威胁,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及废弃造成了 十分严重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对保护人类的 生存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根据目前国家的有关规定,只有使用加气混凝土,才能做到单一的无机材料节能 50%~80%的要求。而其它任何无机材料要做到节能50%,必须进行复合处理,如承重空 心砖等材料,均需与聚苯乙烯、聚氨酯硬泡等保温材料复合解决节能问题,而复合墙体 的施工周期长、工艺较复杂、造价高,且需添加合成树脂等有机材料,因此也存在易燃、 燃烧过程废气毒性大等缺点。
加气混凝土的生产方法为:将水泥、石英砂及生石灰粉作为主要原料,与石膏、铝 粉、水及气泡稳定剂等混合获得泡沫料浆,然后将泡沫料浆浇注入模具中,采用蒸压设 备进行压蒸养护得到制品。因为硬化后的加气混凝土包含大量的高结晶性托勃莫来石, 因而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防火性能。当前,较为成熟的工业化加气混凝土产品,其绝干 密度多在400~700kg/m3之间,导热系数约为0.09~0.15W/(m·K),无法满足单一材 料节能80%左右的技术要求。而密度为300kg/m3的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抗压强度则低 至1.0MPa,作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的填充材料强度仍显不足,且劳动生产率低。传统 加气混凝土的性能提升技术多采用纤维、非晶态SiO2、合成树脂进行材料的增强及热工 性能的改善,不可避免带来耐热性的下降,而保持一定抗压强度的条件下,热工性能改 善幅度有限。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超保温、高强加气混凝土的制造方法, 其可以使加气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状得到明显改善,且导热系数大幅降低。
本发明将钙质材料、硅质材料及水作为主要原料,将部分钙质材料与部分硅质材料、 水制备浆液,然后将浆液与长石类材料、剩余的其它原料(固态原料及浆液)在一定条 件下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即可制得超保温、高强的新型加气混凝土制品,该制品含有 大量高结晶性的托勃莫来石,其结构同传统加气混凝土的结构明显的不同。因而,具有 更高的耐久性、力学特性及更优的热工性能。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加气混凝 土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液态料液:所述的主材包括钙质材料和硅质材料,
其中,所述的钙质材料包括水泥材料、石膏材料和石灰材料,硅质材料包括晶态硅 质材料和非晶态硅质材料,
水泥材料、石膏材料和石灰材料分别占钙质材料和硅质材料质量总和的1~16%、2~ 16%和0.5~20%;
晶态硅质材料和非晶态硅质材料分别占钙质材料和硅质材料质量总和的1~70%、 0.5~60%;
水的质量分数与钙质材料、硅质材料的质量分数总和之比为0.6~2.5,在10~60℃ 的温度下,将水、钙质材料、硅质材料混合得到液态料液;
其中,所述的晶态硅质材料为石英粉、粉石英或超细石英粉中的一种;所述的非晶 态硅质材料为超细粉煤灰、高炉矿渣、沸石粉、偏高岭土、高岭土、膨润土、硅灰、硅 藻土或天然粘土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的水泥材料为超细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所述的石膏材料为建筑石 膏、脱硫石膏、磷石膏或半水石膏中的一种;所述的石灰材料为生石灰、Ca(OH)2或石 灰乳中的一种;
(2)预固化:不断搅拌步骤(1)制得的液态料液0.5~2小时;
(3)首先将非晶态硅质材料与水混合制备非晶态硅质材料浆液,水与非晶态硅质 材料的质量份数比为0.6~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智深;江苏艾特克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吉鹏,未经吴智深;江苏艾特克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吉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71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