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隧道式好氧堆肥发酵工艺余热利用改造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22751.2 | 申请日: | 2009-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07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佘志钢;李森;徐忠新;步金禄;万福来;杨万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F9/02 | 分类号: | C05F9/02;C05F9/04;C05F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2 | 代理人: | 曾永珠 |
地址: | 10006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式好氧 堆肥 发酵 工艺 余热 利用 改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发酵处理工艺供风排风系统,具体讲,为一种隧道式好氧堆肥发酵工艺余热利用改造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好氧堆肥的堆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反应系统,堆体内部各部分的物料均匀度、通气状况等性质存在差异,鼓风供氧控温过程、气温等外界因素对堆体不同位置的垃圾堆肥腐熟度的影响不尽相同。温度是堆肥稳定度评价最简便快捷的指标,快速达到温度并维持一定时间是比较理想的状态。通过垃圾发酵处理工艺供风排风系统控制空气的供给和排出能够达到控制供氧量和控温的目的。现在常用的垃圾发酵处理工艺供风排风系统包括供风总管、排风总管、多个供风支管和多个排风支管,供风支管的一端连通供风总管,另一端用于连通发酵风沟进行供风;排风支管的一端连通排风总管,另一端用于连通发酵隧道进行排风。然而这种垃圾发酵处理工艺供风排风系统使得气体直接排出,没有使排出的气体中的热量得到再利用,使得垃圾发酵的周期较长。尽管也有些垃圾发酵处理工艺供风排风系统通过循环风管从发酵隧道中引入了一些排出气体,但这种方式只是单个隧道气体的自体循环,不能达到充分利用余热的目的,由于各隧道间的温度会存在差异,这种方式不便于整个发酵系统的温度控制和余热利用。所以有必要对现有的垃圾发酵处理工艺供风排风系统进行改进,以便更好的达到余热利用和各隧道的温度均衡调节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垃圾发酵处理工艺供风排风系统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隧道式好氧堆肥发酵工艺余热利用改造装置,包括供风总管、排风总管、多个供风支管和多个排风支管,供风支管的一端连通供风总管,另一端用于连通发酵风沟进行供风;排风支管的一端连通排风总管,另一端用于连通发酵隧道进行排风,该系统还包括多个余热利用风管,余热利用风管的一端连通排风总管,另一端连通供风支管,余热利用风管设置有余热利用风阀。
较佳地,该系统还包括多个循环风管,循环风管的一端连通供风支管,另一端用于连通发酵隧道进行循环用风,循环风管设置有循环风阀。
较佳地,供风支管连接有风机,供风支管设置有供风风阀。
较佳地,余热利用风管与供风支管的连接为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余热利用风管直接从排风总管中引入带有余热的排出气体,起到了对整个发酵系统中各发酵隧道的气温均衡调节的作用,很好的利用了余热,缩短了发酵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隧道供风系统示意图;
图2为隧道排风系统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单个隧道供风、排风系统正视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单个隧道供风、排风系统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单个隧道供风、排风系统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单个隧道供风、排风系统侧视图。
图中,1-供风总管,2-排风总管,3-供风支管,4排风支管,5-余热利用风管,6-发酵风沟,7-发酵隧道,8-风机,9-循环风管,10供风风阀,11-循环风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隧道式好氧堆肥发酵工艺余热利用改造装置。
如图1、2、5、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隧道式好氧堆肥发酵工艺余热利用改造装置包括供风总管1、排风总管2、多个供风支管3和多个排风支管4,供风支管3的一端连通供风总管1,另一端用于连通发酵风沟6进行供风;排风支管4的一端连通排风总管2,另一端用于连通发酵隧道7进行排风,该系统还包括多个余热利用风管5,余热利用风管5的一端连通排风总管2,另一端连通供风支管3,余热利用风管5设置有余热利用风阀。该系统还包括多个循环风管9,循环风管的一端连通供风支管3,另一端用于连通发酵隧道7进行循环用风,循环风管9设置有循环风阀11。供风支管3连接有风机8,供风支管3设置有供风风阀10。其中,余热利用风管5与供风支管3的连接为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27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