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0840.0 | 申请日: | 2008-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41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姜仁滨;王宛珏;王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仁滨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B60R19/02;B60R21/02;B60R19/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少 汽车 碰撞 死伤 危险 安全 防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上安装的机电部件领域,具体为安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今汽车安全防护装置的严重缺陷是:只在汽车前后安装了挡车的较厚钢板或较粗钢架,设置了部份“弱”结构。由于它们可发生形变的大小(即缓冲距离)很小和发生形变所经过的时间(即缓冲时间)很短,只能起到很小的缓冲作用,只能部份减少汽车碰撞中对司机、乘客和汽车主体机械结构的损伤,却丝毫不能减少将车前行人撞死、压死、重伤的危险。车内的安全带只能对司机、乘客起到一些缓冲作用,带来一些安全,却不能给车前行人带来任何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今汽车安全防护装置的严重缺陷,提供一套既可大大减少汽车碰撞时对司机、乘客和汽车主体机械结构造成严重损伤的危险,又可大大减少将车前行人撞死、压死和重伤的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使用这套安全防护装置可大大减少严重交通事故,特别是城市中的严重交通事故。它弥补了现今汽车安全防护装置的严重欠缺。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1、要减少汽车碰撞所造成的人身死伤和严重机械损伤的危险,就必须增加碰撞前后汽车前端可发生形变的大小(即缓冲距离)和发生形变所经过的时间(即缓冲时间),而增加缓冲距离和车身长度的限制发生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
2、汽车和路上行人碰撞(称为软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与汽车和汽车、建筑物、树木等的碰撞(称为硬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是相差很大的。如何兼而顾之是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
3、汽车前轮前的空间很窄小,要在这窄小的空间中安装什么结构的装置,使其在发生软碰撞时,既能将撞倒的行人推至车旁,减少被前车轮压死或重伤的危险,同时在碰上地面突出物或梯坎发生硬碰撞时,又能自动提升避让,不致被碰断、损坏。这是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
4、如何使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廉、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是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减少汽车碰撞死伤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是在汽车底架前端和后端两纵梁(4)的中空处分别固定的一套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1)。两级高压汽缸缓冲器(1)的每个两级高压汽缸(5)中与活塞(6)连接的连杆(7)前端、固定有较厚的钢质挡车板(9),挡车板前通过压缩弹簧(L0)连接有较薄的具有弹性的挡人板(10),挡车板(9)和挡人板(10)购成一个可压扁的弹性盒(23),在弹性盒(23)内装有一个常开的压触开关(K0),与挡车板(9)连接的两级高压汽缸(5)的前部具有一个柔软、易折叠的外套(8),外套(8)将连杆(7)围住,在汽缸尾部具有常用高压汽进出口(K12),汽油喷嘴a和电火花喷头b,在汽缸前部的外侧装有常用高压汽进出口(K22)。
另外在每个前轮(2)前方装有前轮前自动升降侧推挡板(3),它具有连动箱(11)、升降架(12或26)和侧推挡板(13),连动箱(11)固定在汽车底架纵梁(4)的前端外侧和前轮(2)内侧的中间,其两侧壁上开有向上倾斜的多个滑动斜槽(14),连动箱(11)中具有动力装置(18),还有控制电路,以及一端装于水平滑动轴(19),另一端与动力装置相连的多个连杆(17),在底面前后两端各装有一对固定轴承(15),其中的固定转轴为平头螺杆(16),在连动箱(11)外侧前轮前方的升降架(12或26)具有多根棱柱或一根棱柱,棱柱与连动箱位置平行,且向下延伸到路面上方,平头螺杆(16)穿过升降架(12或26)上的竖直长槽(20),将升降架(12或26)连接在连动箱(11)侧面上,升降架(12或26)绕平头螺杆(16)转动和上下移动,在棱柱顶端具有水平滑动轴(19),穿过连动箱(11)侧壁上的滑动斜槽(14)和连杆(17)连接,连杆(17)连接端与电动机或发电机连接,在水平滑动轴(19)下方装有撑杆(22),撑杆(22)受磁力或机械力作用,在棱柱下端装有弹性盒(23),盒内装有压缩弹簧(L1、L2),在棱柱外侧装有侧推挡板(13),侧推挡板(13)垂直向下,并与汽车底架纵梁成30°-45°夹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仁滨,未经姜仁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08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