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光性树脂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95943.1 | 申请日: | 200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5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中野由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F7/028 | 分类号: | G03F7/028;G03F7/00;G02F1/1339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熊玉兰;孙秀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光性 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光性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感光性树脂组合物。更具体地说,涉及用于形成构成液 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固化树脂图案的材料,例如光间隔物(photo spacer)、绝缘膜、控制液晶取向的突起、保护膜、用于配合着色图案 的膜厚的涂层等的适合形成固化树脂图案的感光性树脂组合物,以及具 备上述固化树脂图案的液晶显示装置。
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滤色器一侧的基板与阵列一侧的基板之间为 保持两基板之间的一定间隔而设置有间隔物。该间隔物以往使用玻璃 珠、塑料珠等球形颗粒。
但是,如果使用上述球形颗粒,则该球形颗粒无秩序地散布在玻璃 基板上,对TFT元件或电极等造成损伤,另外,该球形颗粒存在于透射 像素部内时,入射光被该球形颗粒散射,导致液晶显示装置的对比度降 低。因此,人们提出了使用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形成间隔物,以此代替使 用球形颗粒作为间隔物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可以在任何场所形成间隔 物,因此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间隔物是用于规定液晶层的厚度、左右滤 色器显示质量的重要部位,因此要求高耐热性、高硬度等高可靠性(专 利文献1)。
可用作上述间隔物的形成的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已知有含有高分子 成分作为粘合剂的组合物(专利文献2)。
伴随着液晶显示装置中显示性能的精细化,间隔物的精细化也得到 了进展(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93837号公报第6页、左26行-29行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45015号公报权利要求1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95096号公报第4页7行-13行
发明内容
使用含有重均分子量超过1,500的高分子成分作为粘合剂的感光性 树脂组合物得到的间隔物的涂膜物性良好,但是析像度不足,还有改善 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以高分辨形成耐溶剂性和耐热性 优异的固化树脂图案的新型感光性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人对于可解决上述课题的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 现:本发明的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可以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以下的[1]-[10]。
[1]感光性树脂组合物,该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含有粘合剂成分(A) 和光聚合引发剂(B),粘合剂成分(A)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A1)、 光聚合性化合物(A2),光聚合性化合物(A1)具有1个或以上羧基和 2个或以上可光聚合的不饱和键,光聚合性化合物(A2)不具有羧基; 粘合剂成分(A)的重均分子量为1,500或以下。
[2][1]的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具有1个或以上羧基和2个或 以上可光聚合的不饱和键的光聚合性化合物(A1)是使酸酐与具有1个 羟基和2个或以上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反应的产物。
[3][1]或[2]的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其中,不具有羧基的光聚合性化 合物(A2)含有式(I)所示的化合物(A2-1):
[式(I)中,R1表示碳原子数1-6的亚烷基,R2表示具有可聚合的不饱 和键的基团,m表示1-6的整数]。
[4][1]-[3]中任一项的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具有1个或以上羧 基和2个或以上可光聚合的不饱和键的光聚合性化合物(A1)的含量相 对于粘合剂成分(A)按照质量比例为10-99质量%,不具有羧基的光聚 合性化合物(A2)的含量为1-90质量%。
[5][3]或[4]的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式(I)所示化合物(A2-1) 的含量相对于不具有羧基的光聚合性化合物(A2)按照重量比例为 0.1-70质量%。
[6]固化树脂图案,该固化树脂图案是使用[1]-[5]的感光性树脂组 合物形成的。
[7][6]的固化树脂图案,其中,固化树脂图案是光间隔物。
[8]固化树脂图案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在基板上涂布[1]-[5]中任一 项的感光性树脂组合物,除去溶剂后经由掩模照射放射线,接着用碱水 溶液显影,形成规定的图案,然后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住友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59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媒体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记录设备、记录方法及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