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改性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40800.0 | 申请日: | 2008-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3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蕾;王鲁民;石建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K9/04;B29B7/48;B29B9/06;B29C70/2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欧阳俊立 |
地址: | 20009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改性 高密度 聚乙烯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性能高密度聚乙烯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无机纳米粒子平均粒径处于宏观与微观的过度区,表面原子多、 比表面积大且表面能高,能显示出独特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及宏 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具有许多常规材料不具有的特性,纳米粒子 可以对聚合物明显改性,赋予高分子材料某些特殊性能。
现有发明专利“一种高性能高分子量聚乙烯/层状硅酸盐纳米复 合材料的制备”(公开号:CN 1300234C)是通过偶联处理和微交联实 现有机聚合体在层状硅酸盐外表面及层间的粘合力;现有发明专利 “纳米碳酸钙/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公开号:CN 1373151A)是 将纳米碳酸钙偶联剂处理,将改性粒子与聚乙烯材料混合,挤出制备 纳米复合材料;现有发明专利“碳纳米管与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原位聚 合制备方法”(公开号:CN 1640923A)制备的碳纳米管负载催化剂在 烷基金属化合物助催化剂存在下进行乙烯聚合,得到碳纳米管与聚乙 烯的复合物。
上述的三项公开的发明专利都在一定程度提高了聚乙烯的力学 强度,但是层状纳米硅酸盐和碳纳米管的价格昂贵,且表面处理工艺 复杂;纳米碳酸钙虽然价格低廉,其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有 一定的提高,但是对聚乙烯冲击强度的提高十分有限,需要一种既能 提高强度又能减低成本的纳米改性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提高强度又能减低成本 的纳米粒子/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改性的纳米硫酸钡粉体、高密度聚乙烯、 双螺杆挤出机、切粒机、注塑机,其特征是将改性的纳米硫酸钡按比 例(纳米粒子占高密度聚乙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与干燥的高 密度聚乙烯材料充分混合后,加入到操作温度为170~220℃、螺杆转 速为160~220r/min、加料螺杆转速30~150r/min的双螺杆挤出机 中经熔融共混后挤出,经水冷、切粒机造粒,粒料干燥后,用注塑机 注塑成纳米改性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
本方法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技术指标合理可靠、切实可行,易于 操作,降低成本,实现了纳米粒子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中以纳米水平 分散存在,同时提高了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分别就影响纳米改性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各种因 素,介绍实施本发明的最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纳米粉体是硫酸钡粉体(如上海安亿纳米材料有限 公司Pla-800纳米硫酸钡)或含有硫酸钡的矿石粉。矿石粉的主要成 分为钡、锶、硅等多元复合物。含有硫酸钡的矿石粉的粒径为10~ 50nm。
本发明所述的改性的纳米粉体为硬脂酸钠包覆改性的硫酸钡粉 体,或是硬脂酸钠包覆改性的含有硫酸钡的矿石粉。
纳米改性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如下:
将改性的纳米粉体与高密度聚乙烯混合,其中纳米粉体在混合物 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然后放入高混机中,搅拌分散10~ 40min,温度保持在20~50℃;
将上述混合物经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制成改性的纳米复 合材料,挤出机的操作温度为170~220℃,螺杆转速为220r/min, 喂料螺杆转速150r/min;
粒料经干燥后,用注塑机注塑成力学性能测试标准样条/纳米改 性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注塑机注塑熔化温度范围在200~250℃之 间,模具温度:50~95℃,注射压力:70~110MPa。
纳米改性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加工过程中纳米粒子质量百分 含量与高密度聚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见表1。
表1纳米粒子质量百分含量与高密度聚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添加纳米粒子同时提高了高密度聚乙烯的拉伸 强度和冲击强度;本方法制备的纳米改性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经 SEM照片显示表明,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高密度聚乙烯的基体中, 纳米粒子与高密度聚乙烯基体结合良好,纳米粒子分散在高密度聚乙 烯基体中的粒径为100~2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08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PFA内衬及PFA内衬钢管的离心制造方法
- 下一篇:制备斑蝥酸钠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