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废水深度处理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8045.3 | 申请日: | 200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62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代立社;宋文博;骆洪宇;陈宏宇;马建宅;王小青;孙宝琴;曹峥;蔡良伯;程志权;陈仲山;褚宝练;刘兴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建设集团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08;C02F1/52;C02F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2556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深度 处理 设备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废水深度处理设备。
二、背景技术
水是自然界中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然而,在人类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从自然界中取得的水受到污染,改变了原来的性质,丧失了使用价值,使得宝贵的水资源越来越紧缺,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体中,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和环境的污染。因此采用有效的废水处理技术使废水变废为宝,使水资源得到循环或重复利用非常重要。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城市人口的增长,水资源越显不足,在国家发展“节约型社会”大的背景下,中水回用技术也随之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三类。废水经过前期的格栅、沉淀池、调节池等预处理单元进行简单预处理,再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处理或化学处理单元达到排放标准,而中水则是在排放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处理,使之达到回用的要求如:冲厕,绿化,浇灌等。现有技术的深度处理技术通过物理或生化处理达到使用要求,如: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活性炭吸附,活性污泥法等处理设备,功能比较单一,对废水中的一些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低,而且,受到水温,水量,水质的变化等外界影响较大。传统的深度处理单元微生物的培养周期长,从一两个星期到一两个月不等,占地面积大,对于废水中的微生物的适应周期相应增长,出水不稳定,而且传统的生物处理针对不同水质或出水要求没有专一性和选择性。活性炭则亦达吸附饱和,必须换掉或者换下进行脱附后再使用,成本高,使用繁琐。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在对废水进行物理吸附作用的同时,能进行生物降解协同作用,使费水的前期处理与深度处理结合在一起,处理时间短,对于废水中的一些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高,不受水温,水量,水质的变化等外界影响,活性炭在吸附的同时可自身进行脱附的废水深度处理设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废水深度处理设备,它包括沉砂池、混凝沉淀池、多级接触氧化池、斜管沉淀池、固定化生物活性炭过滤器和中水池;废水由管道连接沉砂池的下入口,沉砂池的上出口由管道连接混凝沉淀池的下入口,混凝沉淀池的上出口由管道连接多级接触氧化池的底端入口,多级接触氧化池的上端出口由管道连接斜管沉淀池的下端进口,斜管沉淀池的上端出口由管道连接固定化生物活性炭过滤器的上端进水口,固定化生物活性炭过滤器的下端出水口由水泵和管道连接中水池的上端入口,中水池下端出口连接回用装置;鼓风机连接在多级接触氧化池和固定化生物活性炭过滤器底端的曝气管;沉砂池、混凝沉淀池、多级接触氧化池的每个氧化池、斜管沉淀池下端都开有排泥孔,由排泥管连接到外面。
上述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化生物活性炭过滤器包括罐体、罐体内装有的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滤料和曝气管,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滤料的下方有曝气管,罐体上端开有菌液入口,其上部有进水口,侧面下部有出水口。在制作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滤料时,将罐体内装入活性炭,将人工筛选、驯化的工程菌液通过菌液入口灌入罐体内,封住菌液入口,注入经沉砂池、混凝沉淀池、多级接触氧化池和斜管沉淀池预处理的废水,满罐后将进水口与出水口由安装有阀门和水泵的管道连接,工程菌液和水在水泵的作用下在出水口出罐,再由进水口入罐,如此循环10小时,曝气10小时,停止4小时,然后重复这一过程;两天后,将水放空,工程菌通过间歇式物理吸附作用固定在活性炭上形成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滤料。使用时,进水口通过阀门由管道连接斜管沉淀池的出口,出水口通过阀门和水泵由管道连接中水池的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建设集团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河北建设集团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80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人机互动识别系统
- 下一篇:活页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