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AMT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23114.0 | 申请日: | 200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19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苗建中;熊合坤;胡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9/02 | 分类号: | F16H59/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于俊汉 |
地址: | 550009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amt 自动变速器 换挡 执行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换挡执行机构,特别是一种汽车AMT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自动变速已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AMT自动变速器与其它自动变速器比较,具有以下优点:机械传动,传动效率高、成本低、易于制造,主要用于大型客车,而目前我国还没有装有自动变速器的重型卡车。
在普通换挡执行机构中,缸体是钢材料,近11公斤,研磨换挡柱塞孔时非常困难,难以保证加工精度;缸套与换挡柱塞间无密封,依靠控制间隙减少内泄漏,零件精度要求高,零件报废率高,油耗大;换挡执行机构为单缸套结构,换挡力输出不平均,部分挡位输出力小,换挡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AMT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该换挡执行机构加工成本低,降低加工工艺难度和零件的加工精度,达到提高换挡力和降低油耗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构成:由缸体组件、HLDCF-47开关阀、左右缸套、换挡柱塞、轴套、端盖、换挡拨头和传感器组成,在换挡柱塞4与柱塞孔之间安装轴套5,在换挡柱塞4与轴套5之间安装右缸套3和左缸套7,在柱塞孔的内左端安装垫圈8,右端安装端盖6,在换挡柱塞4与缸套间,缸套与轴套间,轴套与柱塞孔间,安装O形圈12,在换挡柱塞4上安装换挡拨头9和长换挡拨头10,在缸体组件1上安装和换挡柱塞4连接的传感器11,在缸体组件1上安装两个HLDCF-47开关阀2,在换挡执行机构上安装AMT换挡控制器13。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将缸体材料由不锈钢改为硬铝,提高了加工工艺性及减轻整个系统重量,在柱塞与柱塞孔间增加轴套,不仅提高柱塞孔和换挡柱塞耐磨性,而且大大增加了柱塞互换性。
增加轴套后,孔间距加大,为不改变孔间距,将柱塞孔改为错位孔,而孔间距不变。
在换挡执行机构中:将执行机构单缸套更改为双缸套结构,相同缸径,换挡力最小处提高了近3倍,解决了换挡力不够的问题;在换挡柱塞与缸套间,缸套与轴套间增加密封结构,杜绝内泄漏,大大降低了油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挡位示意图。
图中1.缸体组件,2.HLDCF-47开关阀,3.右缸套,4.换挡柱塞,5.轴套,6.端盖,7.左缸套,8.垫圈,9.换挡拨头,10.长换挡拨头,11.传感器,12.O形圈,13.AMT换挡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换挡柱塞4与柱塞孔间安装轴套5,在换挡柱塞4与轴套5之间安装右缸套3和左缸套7,在柱塞孔的内左端安装垫圈8,右端安装端盖6,在换挡柱塞4与缸套间,缸套与轴套间,轴套与柱塞孔间安装O形圈12,在换挡柱塞4上安装换挡拨头9和长换挡拨头10,在缸体组件1上安装和换挡柱塞4连接的传感器11,在缸体组件1上安装两个HLDCF-47开关阀2,在换挡执行机构上安装AMT换挡控制器13。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挡位示意图,AMT换挡控制器13控制相应挡位HLDCF-47开关阀,图中R-R挡电磁阀,1-1挡电磁阀,2-2挡电磁阀,3-3挡电磁阀,4-4挡电磁阀,5-5挡电磁阀。
R通电时,换挡柱塞处于右极限,执行机构处于1挡。
1通电时,换挡柱塞处于左极限,执行机构处于R挡。
R、1都通电时,换挡柱塞处于中位,执行机构处于空挡。
2通电时,换挡柱塞处于右极限,执行机构处于3挡。
3通电时,换挡柱塞处于左极限,执行机构处于2挡。
2、3都通电时,换挡柱塞处于中位,执行机构处于空挡。
4通电时,换挡柱塞处于右极限,执行机构处于5挡。
5通电时,换挡柱塞处于左极限,执行机构处于4挡。
4、5都通电时,换挡柱塞处于中位,执行机构处于空挡。
通过电磁阀的通断电,使换挡柱塞移动,带动换挡拨头移动,达到摘挡、挂挡的目的。
工作原理:该机构为两个HLDF-47开关阀控制一个换挡柱塞,传感器一侧开关阀通电时,换挡柱塞处于R、2、4挡;端盖一侧开关阀通电时,换挡柱塞处于1、3、5挡;两个开关阀都通电时,换挡柱塞处于空挡位。通过换挡柱塞的运动,带动换挡拨头移动,达到换挡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31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